
逡巡,退让。《庄子·至乐》:“忠諫不听,蹲循勿争。” 俞樾 《诸子平议·庄子二》:“蹲循当读为逡巡,古书逡巡字或作逡遁。 汉 郑固 碑‘逡遁退让’是也。此又作蹲循者,据《外物》篇‘帅弟子而踆於 窾水 ’,《释文》引《字林》云:‘踆古蹲字’,然则蹲循者,踆循也。 汉 碑作逡遁,《庄子》书作蹲循,字异而音义同矣。‘忠諫不听,蹲循勿争’,谓人主不听忠諫,则为人臣者当逡巡而退,勿与之争也。” 宋 晁补之 《谒岱祠即事》诗:“不觉下马拜,僮奴亦蹲循。”
“蹲循”的汉语词典释义及解析
“蹲循”为古汉语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源、文献用例及训诂学角度综合解析。
基本释义
“蹲循”在古籍中多表示“退让、谦逊”或“遵循礼法”。《汉语大词典》释为“退让貌,谦恭之态”,引申指遵循礼制、不逾规矩的行为准则。该词由“蹲”(屈身)与“循”(遵从)二字组合,字面含义为“屈身以顺”,强调行为上的克制与礼节上的节制。
文献引证解析
《庄子·至乐》记载:“忠谏不听,蹲循勿争”,此处“蹲循”指臣子谏言未被采纳时需退让隐忍,体现儒家“以礼自持”的处世观。清代王先谦《庄子集解》注:“蹲循,犹逡巡,谓退却也”,进一步说明其与“逡巡”互通,含审慎退避之意。
训诂学关联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蹲”为“踞也”,即屈膝而坐,表身体低伏之态;“循”则解作“行顺”,即依序而行。二字组合后,词义从具体动作引申为抽象的行为规范,常见于先秦两汉典籍,如《礼记》注疏中“蹲循”与“揖让”互文,均属礼制范畴。
现代语义流变
当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标注“蹲循”为罕见词,主要用于古籍研究领域。其语义在现代方言中偶有保留,如晋语方言仍用“蹲循”形容人恪守本分、不争不抢的性格特质。
参考来源
“蹲循”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读音为dūn xún,原义指逡巡、退让,表示因犹豫或谦逊而暂时退避的状态。部分现代资料(如查字典)将其扩展为成语,形容人或事物停滞不前、没有进展。
出处与演变
不同语境下的解释差异
使用建议
若用于古文阅读或学术讨论,建议优先采用“逡巡、退让”的本义;若需表达“停滞”含义,需明确语境或辅以说明,避免歧义。
注:不同权威来源对“蹲循”的解读存在差异,建议根据实际用途参考对应领域的权威资料。
碍叫边算逼命冰球不动声色长飙从征荡幡叨絮倒牙钓槎地角天涯帝匹贰适伐人飞利封禅树副标题阜茂复朴干笃干甚么干用篙痕功牌瑰琼国美故识咳婴好手横口回廊护肩茧纸纪纲仆金盏菊救乏疾走先得狷愤来牟锒镗烈铮铮癃老怒噪攀隮泼男泼女扑落穷工极态衢国取予有节人心果容貌善旌生石灰水过地皮湿条柯跳索土贩骛望谐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