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有角的动物。《周礼·地官·角人》“角人掌以时徵齿角” 唐 贾公彦 疏:“角人止应徵角物,兼言齿骨者,以其齿骨并是角类,以细小之事,因类兼掌之。”
“角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源自文献注释,具体解释如下:
角物泛指有角的动物。这一解释源于《周礼·地官·角人》中“角人掌以时徵齿角”的记载,唐代贾公彦在疏解中提到:“角人止应徵角物,兼言齿骨者,以其齿骨并是角类,以细小之事,因类兼掌之”。这里的“角物”指代有角的兽类,而“齿骨”则因其与角类相关,被一并纳入管理范畴。
“角”的本义:
根据《说文解字》,“角”指兽角,即动物头部生长的坚硬凸起物,如“麟之角”(《诗经·周南·麟之趾》)。
引申可指代与角相关的事物,如号角、角落等,或作为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的“3”)。
“物”的搭配:
在古汉语中,“物”常泛指事物或类别,“角物”即指有角的一类动物,属于特定语境下的组合词。
该词主要用于古代文献注释中,如唐代贾公彦对《周礼》的疏解,现代已不常见。需注意其语境限定,避免与现代词汇混淆。
“角物”是古代职官制度下的术语,特指有角的动物,并延伸至相关附属物(如齿骨)的管理。其释义需结合《周礼》及注释文献理解,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历史词汇。
角物(jiǎo wù),指的是有角的动物,例如:牛羊、鹿等。
角物的拆分部首为角(jiǎo),它是由“角”字旁和“目”字旁组成的。它的总笔画数为5画。
角物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一书中,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
角物的繁体字为 角物。
在古代,角物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不过一般都是类似于现代写法。在篆字时期,可能有些变体。
1. 那些角物在山林中自由地奔跑。
2. 他喜欢画角物的形象。
1. 角落:房间的角落里堆满了杂物。
2. 角斗士:古罗马的角斗士常常是被奴役的囚犯。
有角的动物、犄角
无角的动物、圆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