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蔽。《汉书·律历志上》:“咢布於午,昧薆於未。” 颜师古 注:“薆,蔽也。”
“昧薆”是一个汉语成语,发音为mèi ài,其含义和用法可总结如下:
指对事物真相不明了、处于模糊认知的状态。常用于描述因信息缺失或理解不足导致的困惑。
多用于书面语境,例如:
该词属于较生僻的成语,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古典文献或学术讨论中。需注意与近义词“蒙昧”(指未开化的无知状态)区分,二者侧重点不同。
昧薆(mèi ài)是一个古汉字词语,形容事物昏暗模糊不清的状态。它可以用来描述夜晚没有明亮的灯光或是一片黑暗的森林等。
昧薆的拆分部首是日(rì)和艾(ài),其中,“日”是指太阳,表明了昧薆与光明相对应;“艾”是一个独立的部首。
昧薆的总笔画数是15划,其中“昧”部分有8画,而“薆”部分有7画。
昧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论语·为政》一章中,孔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句话意味着在实现目标之前,必须主动付出努力。而后来的各种注释和解释中,有人将“昧薆”解释为“填平挖掘的土壤”,意思是要先付出努力才能得到回报。
昧薆的繁体字为「昧薆」,不同于简体字的「昧薆」。这两者在形状上稍有差异,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昧薆的写法可能不同于现代的形式,由于书写方式和风格的变化,字形可能有所差异。然而,整体意思和用法并未改变。
1. 夜晚的森林中,昧薆的树木投下了深深的阴影。
2. 在黑暗中行走,眼前一片昧薆,完全没有方向感。
组词:昏昧、薆薆
近义词:昏暗、朦胧、模糊
反义词:明亮、清晰、明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