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承的意思、嗣承的详细解释
嗣承的解释
继承。《晋书·慕容超载记》:“朕猥以不德,嗣承大统,抚御寡方,致萧墙衅发。” 宋 司马光 《皇从兄华阴侯仲连墓志铭》:“ 昭裕公 素好学,喜为诗,藏书万卷,侯能嗣承其志。” 明 张居正 《请谕戒边臣疏》:“朕荷皇天眷命,嗣承大统。”
词语分解
- 嗣的解释 嗣 ì 接续,继承:嗣后(以后)。嗣岁(来年)。嗣响(继承前人之业,如回声之相应)。嗣徽(继承先人的美德、声誉)。 子孙:后嗣。嗣子。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 承的解释 承 é 在下面接受,托着:承重。承受。 担当,应允:承担。承当。承包。承做。承认。 受到,蒙受:承蒙。承恩(蒙受恩泽)。 继续,接联:继承。承平(指社会比较持久安定的局面)。承前启后。 顺从,迎合:奉
专业解析
嗣承是汉语中表示“继承延续”的复合动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嗣承”指代对前人事业、传统或血缘关系的延续与继承。《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继承接续”,强调前后相继的连贯性。例如《尚书·大禹谟》中“嗣承丕绪”即指继承先祖基业。
二、词素分析
- 嗣:甲骨文字形为祭祀容器,本义为祭祀继承,后引申为子嗣继承。《说文解字》注:“嗣,诸侯嗣国也”,特指宗法制度下的正统承袭。
- 承:金文象双手托举之形,《尔雅·释诂》释为“继也”,包含接受与传递双重含义。
三、使用场景
多用于正式语境,如:
- 家族传承:“嗣承祖业”(《明清契约文书汇编》)
- 文化延续:“嗣承礼乐”(《礼记注疏》)
- 权力交接:“嗣承大统”(《二十四史·明史》)
四、近义辨析
与“继承”相比,“嗣承”更强调制度化的正统性,多用于宗法、礼制等特定领域。《现代汉语词源考》指出该词具有“宗祧继承的礼法内涵”。
参考资料:
-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校订本)
- 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嗣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继承,常用于正式语境或历史文献中,指对权力、地位、传统或财产的承接。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嗣承”指继承前人留下的基业、职位或精神遗产。例如:
- 《晋书·慕容超载记》提到“嗣承大统”,指继承皇位 。
- 宋代司马光《皇从兄华阴侯仲连墓志铭》中“嗣承其志”,表示继承志向 。
2.词素分解
- 嗣(sì):本义为接续、继承,多用于家族传承或爵位继承(如“嗣位”),也可指子孙后代 。
- 承(chéng):本义是“托着、接着”,引申为接受、担当、延续(如“继承”“承前启后”) 。
3.用法与语境
- 历史文献:常见于帝王继位、家族传承等场景,如“嗣承大统”“嗣承道统” 。
- 文化传统:用于精神或文化遗产的延续,如“嗣承先人美德” 。
- 法律财产:现代也可用于财产继承,但使用频率较低 。
4.与其他近义词的差异
- “继承”:更通用,涵盖物质与精神层面。
- “嗣承”:更具文言色彩,强调正式、庄重的传承关系,常见于古籍或特定仪式表述。
“嗣承”是“嗣”与“承”的同义复合词,强化了继承的郑重性,多用于历史、文化或宗法制度相关的文本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籍或传统礼制时仍需注意其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把猾白辨白碛拜揖备位冰牙餔餟城谯丑角创客从目存粮刀俎余生大欲订偶顿断铎辰多难多辟惰懈方山冠泛浩摩苍風潮感光片槁骨弓旌挂衣冠号志灯祸从天上来矫时慢物家巷戟户疾脉恐后争先列仙留愍论天緑螭骢麻酥糖马头目录披示铅子清陵秦宫人心惶惶入世嫂子砂泉摄疗深望申状尸灵鼠啮蠹蚀舒摊竦诮躺卧歪理五申三令闲情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