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鼕鼓的意思、鼕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鼕鼓的解释

谓击街鼓的声音。 唐 杜牧 《闺情代作》诗:“遥望戍楼天欲晓,满城鼕鼓白云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鼕鼓(亦作“冬鼓”或“鼟鼓”)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释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古代报时用的一种鼓,专用于傍晚时分(“晡时”)敲响,以提示时间推移或城门关闭。其名称源于击鼓时发出的“鼕鼕”声,后以象声词代指该鼓。

二、用途与时间特征

  1. 报时功能:作为唐代城市管理的重要工具,鼕鼓每日在申时(约下午3-5点)敲响,标志“晡时”结束,坊市关闭,居民需返回住所。
  2. 警戒作用:与晨钟暮鼓制度相配合,鼕鼓声起即实施宵禁,禁止坊外行人流动,违者将受罚。

三、历史文献依据

据《旧唐书·马周传》记载,唐贞观年间,马周奏请“诸市置鼓,每击以警众”,后发展为“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的制度,此鼓即鼕鼓的前身。《新唐书》亦载长安城设“街鼓”,由金吾卫掌管,鼕鼓属其分支。

四、文化衍伸与别名

  1. 别称“鼟鼓”:因击鼓声似“鼟鼟”,《汉语大词典》将其列为“鼕鼓”的异写形式。
  2. 诗词意象:在文学作品中,鼕鼓常象征时间流逝或孤寂氛围,如白居易诗“城头鼕鼓响,桥上行人绝”。

五、现代释义定位

《辞源》将其归类为“古代时间信号器具”,强调其与城市管理制度(如里坊制)的关联性,属历史专名词汇。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鼕鼓" 条目
  2. 《旧唐书·职官志》卷四十四
  3. 《新唐书·百官志》
  4. 《唐会要·街巷》卷八十六
  5. 《中国古代计时仪器通史》(科学出版社)
  6. 全唐诗数据库(白集卷四三二)
  7.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鼕鼓”是古代指击打街鼓所发出的声音,常用于描述夜间或清晨的报时信号。以下是详细解释:

1.字词构成

2.词义解析

“鼕鼓”合指敲击街鼓发出的声响,常见于唐代城市管理中的宵禁制度。例如杜牧《闺情代作》诗句:“遥望戍楼天欲晓,满城鼕鼓白云飞”,描绘了清晨街鼓声伴随天色渐明的场景。

3.历史背景

唐代实行宵禁制度,街鼓(又称“鼕鼓”)在早晚定时敲响,以控制城门和坊市的开闭。晨鼓表示宵禁结束,暮鼓则标志宵禁开始。

4.文学意象

“鼕鼓”在诗词中常被用作时间流转或城市生活的象征,如杜牧通过鼓声与天色、戍楼等意象结合,营造出寂寥与等待的意境。


注意:部分文献中“鼕”与“冬”因形近或通假混用,但“冬”本义为季节,与鼓声无直接关联,需结合上下文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

便步走变头搏膺不怎麽样丞属楚雨巫云词苑忩遽粗滞定窑独醒藩蔽方程组放狗屁访族風和日暖风笙佛海挂冠归去毫末不札,将寻斧柯合朝禾乃谾谼架迭践机嫁妆极寿无疆酒钱开通癞儿刺史浪漫主义爁尾酪肉羸行两丱临质慄然龙蛇混杂脉动电流南京市盘铃缥红樵迳齐肃塞氛跚跚沙噀射飞逐走使持节失陷寿冢祀祷佃具天生地设土埂文律梧岸无风作浪消单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