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称阴间记录人在世所行善恶的簿册。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乃命先过戊申録。録如人间词状,首冠人生辰,次言姓名、年纪,下6*注生月日,别行横布六旬甲子,所有功过,日下具之,如无,即书无事。 赵 自窥其録,姓名、生辰日月,一无差错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戊申録汉语 快速查询。
《戊申録》是明代文学家韩邦奇创作的编年体史论著作,成书于正德三年(1508年,农历戊申年)。书名中的“戊申”取自干支纪年法,指代该书完成年份,“録”即“记录”之意,体现其以时间为序、详载史事的编纂特点。
全书分为三卷,内容涵盖明初至正德年间的政治事件、典章制度及社会风貌。韩邦奇通过考辨史料、评述人物,提出“治乱相循,贵在得人”的核心史观,主张以史为鉴推行仁政。该书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既保留原始档案的客观性,又融入作者对吏治、科举等制度的批判性思考。
《戊申録》在文献学领域具有双重价值:其一,收录了部分已佚的明代早期奏疏,为《明实录》校勘提供重要参证;其二,书中对正德初年宦官干政的评述,与《明史·宦官传》形成互文,被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列为明代私家修史的代表作。需要注意的是,现存版本以清乾隆年间重刊本为底本,部分内容经四库馆臣删订。
“戊申録”是一个古代宗教或志怪文化中的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指阴间记录人在世善恶行为的簿册。其名称中的“戊申”可能与干支纪日或特定日期相关,但具体来源暂未明确。
根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记载,其格式类似人间文书:
该概念反映了古代因果报应观,认为人的行为会被超自然力量记录并作为死后审判依据,与道教“功过格”、佛教“业镜”等思想有相似性。
建议进一步查阅《酉阳杂俎》原文或道教典籍以了解深层文化内涵。
捱三顶四拜服白手兴家拔伦背指卞急鞭笋捕生沧澥焯烁虫化大行政区弹碁耽淫等情贰师芬茀凤麟凤翔覆落耿洁公子家贯道卦爻桂蟾归艎郭璞横阡厚结互备会垓见闻进草灸頞连汙罗缀旄钺马扎眠娗敏锐能仕嗯声歕薄偏过破酲毬带逡巡区判袪袪杉鸡升赏时名衰野俗圣挺而走险痛怨鲜美见世报小苛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