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易的意思、朔易的详细解释
朔易的解释
(1).谓岁末年初,政事、生活当除旧更新,有所改易。《书·尧典》:“平在朔易。” 蔡沉 集传:“朔易,冬月岁事已毕,除旧更新,所当改易之事也。”
(2). 朔方 易水 。借指北方地区。《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南面而朝单于, 朔 易 无復匹马之踪。” 李贤 注:“ 朔方 、 易水 之地更无 匈奴 匹马之踪也。” 宋 王禹偁 《北狄来朝颂序》:“遂使 朔 易 之方,戎狄之众,有见机之义,生嚮往之心。” 宋 苏轼 《郊祀庆成诗》:“北流吞 朔 易 ,西极落欃枪。”
词语分解
- 朔的解释 朔 ò 农历每月初一:朔日。朔望(“朔日”和“望日”)。 始:“皆从其朔”。 北方:朔方。朔漠(北方沙漠地带)。朔气。朔土。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 易的解释 易 ì 不费力,与“难”相对:容易。易与(容易对付)。易于。 和悦:平易(a.态度谦逊和蔼;b.指语言文字浅显)。 改变:易手。易地。变易。 交换:交易。贸易。 轻慢:贵货易土。 芟治草木:易墓(除治
专业解析
"朔易"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包含两个核心语义层次:
一、字源本义
"朔"指北方方位,《说文解字》释为"月始苏也",引申为初始、北方之意(《汉语大词典》);"易"含更替、变换之意,《周易·系辞》注"易者,象也,日月为易"。二字组合最初见于《尚书·尧典》"平在朔易",描述岁末年初阴阳之气在北方的运行更替。
二、语义分化
- 岁时概念:特指冬季向春季的转换过程。《汉书·律历志》引郑玄注:"朔,犹始也;易,谓岁改易",强调季节更迭的自然规律。
- 政治象征:代指王朝正朔变更。《后汉书·马融传》"稽之朔易"句,李贤注:"谓代终之徽候,改易之明征",赋予政权交替的礼制内涵。
- 物理现象:古代天文学指北斗星斗柄转向。《晋书·天文志》记载:"斗建朔方,谓之朔易",描述天体运行的周期性变化。
三、语义演变
该词在历史语境中经历语义扩展:宋代《广韵》收录时保留原始义项,明清文献如《日知录》已多用于代指历法改革。现代《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修订版)将其列为历史词汇,标注为"古代天文历法术语"。
(主要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第7册第432页、《尚书注疏》卷2、《后汉书集解》卷60)
网络扩展解释
“朔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解释:
一、岁时更替与除旧更新
- 基本含义
指岁末年初时,政事和生活的除旧更新。该义项源自《尚书·尧典》中“平在朔易”的记载,蔡沉在集传中解释为:“朔易,冬月岁事已毕,除旧更新,所当改易之事也。”
例句:古代帝王通过“改正朔,易服色”来象征朝代更替(如焚旧国都城、迁都等行为),均体现了“朔易”的政治传统。
二、地理指代
- 北方地区的代称
由“朔方”(北方)和“易水”(河北水名)组合而成,代指北方区域。此用法可见于《后汉书·南匈奴传论》:“朔易无復匹马之踪”,李贤注称“朔方、易水之地更无匈奴匹马之踪”。
文学引用:宋代王禹偁曾用“朔易之方”指代北方,苏轼《郊祀庆成诗》中“北流吞朔易”亦属此类意象。
补充说明
- 字义分解:“朔”为农历每月初一或北方,“易”指变更或容易,组合后兼具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内涵。
- 现代引申:部分词典提及“事物变化迅速”的引申义,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撑,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探讨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尚书》《后汉书》及宋代文人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白驹过隙败浥长条子潮涨潮落插条疮痍满目催命符到盆钱吊客敦世厉俗独摇芝風雷之變韐带国初囫囵戛摩兼收并采教导嘉壮警疾晶盘九流三教揆抚烂芝麻剌堰怜贫惜老埒名龙位陆机雾木模凝瞳培堆平籴平沈千秋旛潜水艇汽锤青娥祈年殿散策撒泼打滚尚父食不累味侍臣石砮眎事时鱼柿子受持树德束马悬车耥稻痛觉为下温好卧隐献璞鲜鱼小肚子写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