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府贷给民户,俟秋收时加利息偿还的谷物。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陆中丞》:“临终前一月,犹奏 湖南 社仓穀业已敷用,其息穀请免徵收。”《六部成语注解·户部》:“息穀:息,利息也。官穀贷之於民,秋收时加息还库。”
“息谷”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根据语境区分其含义:
指官府向农民发放的贷款谷物,秋收时需加息偿还。这一制度常见于清代及以前的农业社会,目的是调剂粮食供应,但实际操作中可能加重农民负担。
部分词典提及“息谷”可指农田休耕措施,通过周期性停种恢复土地肥力,类似于现代轮作制度。此用法更偏向比喻性,强调“休养生息”的概念。
建议参考权威古籍如《六部成语注解》或地方志,进一步了解该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
《息谷》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护土地、避免土地过度开垦和过度耕种而对田地进行休耕的一种农业活动。
《息谷》这个词由“谷”和“氵”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谷”是指谷物或田地,“氵”是指水的象形符号。
拆分后的笔画是:谷(7画)+ 氵(3画)= 10画。
《息谷》一词来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的一句话:“肇公更以社禄信禾息谷。”意思是公元前516年,鲁国肇公通过提高社会福利和信实谷物的产量来养活人民。
《息谷》的繁体字为「息穀」。
在古时候,汉字《息谷》也有多种写法。如:「息穀」、「息糧」,具体演变过程较为复杂。
1. 这片农田已经连续种植了几年,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息谷,以保护土地肥力。
2. 农民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地条件,制定了科学的息谷计划。
相关的组词有:种植谷物、谷物收获、农田休耕。
近义词有:谷物休耕。
反义词有:持续耕种、连作不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