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井台的意思、冰井台的详细解释
冰井台的解释
古台名。 建安 十八年 魏武帝 建于 邺城 西北。 晋 陆翽 《邺中记》:“北则 冰井臺 ,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石季龙 於 冰井臺 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赐大臣。”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之五:“从容 冰井臺 ,清池映华薄。”
词语分解
- 冰的解释 冰 ī 水因冷凝结成的固体:冰块。冰凌。冰箱。冰窖。冰雕。冰封。冰球。冰镇。冰释(像冰一样融化,喻嫌隙、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冰淇淋。 结晶成固体,呈结晶形的:冰糖。冰晶石。 使人感到寒冷:冰手冰脚
- 井台的解释 .井栏。 老舍 《骆驼祥子》十八:“每一个井台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 孙犁 《村歌》上篇十三:“人们在井台上说着笑着,换班浇着。”.即 冰井台 , 三国 魏 曹操 所筑
专业解析
冰井台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遗址,特指曹魏时期邺城三台之一,具有明确的字义来源与文化内涵:
一、字义解析
- 冰
指天然或人工贮藏的冰块。《说文解字》释:“冰,水坚也”,引申为藏冰之所。
- 井
本义为深穴,《释名》载:“井,清也,泉之清洁者也”,此处指深窖式建筑结构。
- 台
高而平的夯土建筑基座,《尔雅》注:“观四方而高曰台”,象征权力与防御功能。
复合词义:贮藏冰块的深窖式高台建筑。
二、历史功能与结构
冰井台建于公元210年(东汉建安十五年),为曹操在邺城西北角所筑三台之一(另为金虎台、铜雀台)。其核心功能为宫廷藏冰:
- 贮藏系统:台内设冰室,深井式窖穴用于储存冬季采冰,供王室夏季消暑、防腐及祭祀使用(《邺中记》载:“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 建筑形制:台高八丈(约19米),顶部建宫殿,基座为夯土,外砌砖石,兼具防御与仓储功能(《水经注·浊漳水》详述其构造)。
三、文化意义与考古实证
- 礼制象征:藏冰属周代“凌人”官职延续,体现王室特权(《周礼·天官》载“凌人掌冰”)。
- 考古发现:1983年邺城遗址发掘中,于北城西北角探明夯土台基,出土绳纹砖及陶管道,佐证冰井台位置与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邺城考古报告》)。
- 文献印证:陆翙《邺中记》载“三台皆砖甃……冰井台藏冰”,《魏都赋》称“三台列峙而峥嵘”,均明确其属性。
四、遗址现状
冰井台遗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与铜雀台、金虎台遗迹并称“邺城三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夯土台基残高约4米,地表可见汉魏时期砖瓦碎片(参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邺城遗址保护规划》)。
参考资料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 郦道元《水经注·卷十·浊漳水》(上海古籍出版社校释本)
- 陆翙《邺中记》(《四库全书》辑本)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临漳邺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0年第4期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邺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13-2030)》(文物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冰井台是中国古代著名建筑,为曹操所建“三台”(铜雀台、金虎台/金凤台、冰井台)之一。以下是详细解释:
1.建造背景
- 冰井台建于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位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北,南距铜雀台六十步。
- 名称来源于其核心功能“冰井”,即储藏冰块的特殊设施。
2.结构与功能
- 规模:台高八丈(约18.4米),上有屋舍140间。
- 冰井设施:设三座冰室,每室有深达十五丈(约34.5米)的井,用于储存冰块、煤炭、粮食和食盐。
- 战略意义:是中国最早的煤炭贮藏地之一,兼具战备物资储备功能。
3.历史与文化影响
-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冰井台被用作夏季赐冰给大臣的场所(如后赵石虎时期)。
- 南朝文人江淹曾在诗作《杂体》中提及冰井台,体现其文化象征意义。
4.遗址与考证
- 西晋时邺城改名“临漳”,冰井台遗址现位于河北临漳县境内。
- 现代考古认为,三台(铜雀、金虎、冰井)共同构成曹魏时期邺城的军事与文化中心。
冰井台不仅是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更反映了曹操时期注重实用性与战略储备的治国思想。其历史地位在《中国煤炭史》等文献中亦有明确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懊悴败色拔立编检徧循别构场圃畅叙趁程叱駡大段道儒蝶粉东抄西转都图堆案犯不着房产主幡幢负胜告近灰垢夹乘将就禁耐金钱草祭飨几砚沮溃空喉筐举泠然刘禹锡络续民纪木德能样镍钢清道使青挺挺青瑶简柔毅丧奠伤味赡知使役算法贪恣套购讨酒钱同一律鼍梁完免维护无师自通献纳臣显休小家相萧曼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