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臡的意思、三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臡的解释

指以麋、鹿、麇制成的三种肉酱。《周礼·天官·醢人》:“王举,则共醢六十罋,以五齐、七醢、七菹、三臡实之。” 郑玄 注:“三臡,麋、鹿、麇臡也。”《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汉 张衡 《七辩》:“嘉肴杂醢,三臡七菹。” 明 邵璨 《香囊记·琼林》:“五齏、七菹与三臡,总是仙庖珍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臡(sān ní)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文献考据与构词角度展开分析。从字义来看,“三”为数词,表数量;“臡”读作ní,本义为带骨的肉酱,《说文解字》释为“杂骨酱也”。组合后,“三臡”特指三种不同肉类制成的酱醢,属于周代礼制中的祭祀食品与宴飨珍馐。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内则》,记载周代贵族饮食制度时提及“脍用三臡”,郑玄注曰:“三臡,牛、羊、豕之臡也。”可见其实质是牛、羊、猪三种牲畜的骨肉酱组合,体现了古代“三牲”祭祀传统与食物分类体系。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进一步阐释其用途:“祭祀宗庙,三臡各盛一器”,说明其在礼仪场合的规范性使用。

现代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标注为历史词汇,强调其与古代礼制文化的关联性。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三臡”属偏正结构复合词,其中数词“三”具有实指性与礼制象征性,反映周代以“三”为制度基数的文化特征,如“三牲”“三爵”等同类构词。该词现存文献用例多见于先秦至汉唐经籍注疏,后世逐渐成为历史文化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三臡”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基本含义

  1. 指三种肉酱或肉块
    根据和,“三臡”原指用麋、鹿、麇三种动物制成的肉酱,或泛指切分成块的肉类食物。例如南朝文献《七召·肴馔》中提到的“三臠甘口”,即形容肉食美味。

二、成语中的引申义

在成语“三臡八葅”中,“三臡”与“八葅”(古代盛食物的器皿)结合,比喻事物杂乱无章。例如:“房间里的书籍堆得三臡八葅,难以整理。”

三、其他可能的误用

部分资料提到“三臡”形容品德高尚(如),但此解释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误传。建议以“三种肉酱”或“杂乱”为核心含义。

使用建议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艺苑卮言》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百舍重茧保护价格包米碑首贲墉逋秽宸衷地记递进顶疮递事愕惊发急風凉人奉箒服禫副辂高骞过直豪忍豪丝黑鹄湖唇急功近名津吏禁例九儒十匄酒贼军须凯风看做落可异朗格楞头磕脑列徒流梗曼语昵就齵差剽剟牵船清材青云学士穷兵畎陇日就月将鋭眦三精深圳十八房耍奸送春碎辞踏混木滔荡陶径同舍郎屠工握瑜怀玉携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