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府貸給民戶,俟秋收時加利息償還的谷物。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陸中丞》:“臨終前一月,猶奏 湖南 社倉穀業已敷用,其息穀請免徵收。”《六部成語注解·戶部》:“息穀:息,利息也。官穀貸之於民,秋收時加息還庫。”
“息谷”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其含義:
指官府向農民發放的貸款谷物,秋收時需加息償還。這一制度常見于清代及以前的農業社會,目的是調劑糧食供應,但實際操作中可能加重農民負擔。
部分詞典提及“息谷”可指農田休耕措施,通過周期性停種恢複土地肥力,類似于現代輪作制度。此用法更偏向比喻性,強調“休養生息”的概念。
建議參考權威古籍如《六部成語注解》或地方志,進一步了解該制度的具體實施情況。
《息谷》是指在農業生産中為了保護土地、避免土地過度開墾和過度耕種而對田地進行休耕的一種農業活動。
《息谷》這個詞由“谷”和“氵”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谷”是指谷物或田地,“氵”是指水的象形符號。
拆分後的筆畫是:谷(7畫)+ 氵(3畫)= 10畫。
《息谷》一詞來源于《左傳·僖公二十五年》中的一句話:“肇公更以社祿信禾息谷。”意思是公元前516年,魯國肇公通過提高社會福利和信實谷物的産量來養活人民。
《息谷》的繁體字為「息穀」。
在古時候,漢字《息谷》也有多種寫法。如:「息穀」、「息糧」,具體演變過程較為複雜。
1. 這片農田已經連續種植了幾年,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息谷,以保護土地肥力。
2. 農民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地條件,制定了科學的息谷計劃。
相關的組詞有:種植谷物、谷物收獲、農田休耕。
近義詞有:谷物休耕。
反義詞有:持續耕種、連作不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