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节食。 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参见“ 节食 ”。
(2).方言。时机,机会。 刘真 《春大姐》:“﹝ 秀芳 ﹞恼火了,准备找一个最有利的节口痛痛地回击他们一顿。”
“节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基本释义
由“节制”和“口舌”组合而成,指在言行举止中保持适度,不过分张扬或放纵,避免引发争议或不良后果。
使用场景
强调个人自控能力,适用于需要谨慎处理人际关系的场合,如职场沟通、社交礼仪等。
动词用法(节约饮食)
指减少饮食以节省开支,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苏轼《论积欠六事》中“缩衣节口”即描述灾民通过缩减衣食维持生计。
方言含义(时机、机会)
在部分地区方言中表示“关键时机”。如刘真《春大姐》中,人物欲寻“有利的节口”反击他人。
总结
“节口”的核心意义围绕“适度”展开,既可指言行克制(成语),也可指节约饮食(动词)或方言中的时机。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阅古籍或方言词典。
节口是一个汉字词,拆分部首是“⻊”和“口”,共计10画。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指制造节奏或音乐时吹气或吸气的口型和方法。
来源方面,节口起源于古代音乐表演时,演奏乐器或唱歌时需要用口吹气或吸气来控制节奏和音调。因此,节口就成为了表示这种口型和方法的词语。
在繁体字中,节口的写法是「節口」。
根据古代汉字写法,节口的古字形是以“巳”代替现代汉字中的“⻊”,以“囗”代替“口”,写作“巳囗”,形状略有差异。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在演奏时善于掌握节口,使得音乐更加生动有力。
2. 学会正确的节口很重要,对于演奏乐器或发声都有很大的帮助。
组词方面,与节口相关的词语有:
1. 节奏:指音乐或声音的有规律的节律和韵律。
2. 声音:指通过口腔、喉咙等发出的声波。
3. 演奏:指用乐器或嗓音表达音乐作品。
近义词包括:
1. 口型:指发声时形成的口形。
2. 吹口:指吹气时形成的口型。
反义词主要有:
1. 吞口:指吞咽时闭合口腔。
2. 吐口:指吐出物质时的口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