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胁从的意思、胁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胁从的解释

[be an accomplice under duress] 被迫相从者;胁迫别人相从

其余胁从,罪有大小,咸各赦除。——《英烈传》

详细解释

(1).被迫相从者。《书·胤征》:“歼厥渠魁,胁从罔治。” 孔颖达 疏:“其被迫胁而从距王师者,皆无治责其罪。”《三国志·魏志·郑浑传》:“虽有随者,率胁从耳。” 唐 许天正 《和陈元光平潮寇》:“落剑惟戎首,游丝繫胁从。”《明史·李裕传》:“ 裕 捕戮其魁,纵胁从,除其逋负,乱遂平。”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秦良玉遗事》:“ 良玉 审其为恶者诛之,胁从皆释缚。” 陶成章 《浙案纪略》《浙抚致军机处电》:“著严拿首要,解散胁从,以销隐患。”

(2).指被迫相从。《隋书·史祥传》:“贼尔日塞两关之路,据仓阻 河 ,百姓胁从,人亦众矣。” 唐 元稹 《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况前件人等,悉是 东川 将吏百姓及寄住衣冠,与逆党素无管属,贼军奄至,暂被胁从。”《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十年》:“ 张玄稔 尝戍边有功,虽胁从於贼,心尝忧愤。” 清 钱谦益 《太祖实录辨证三》:“一则涉於疑似,一则近於胁从,於罪为稍轻。” 巴人 《牛市》一:“ 日祥阔嘴 呢,据说是胁从的,不予论罪。”

(3).胁迫别人相从。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 宫里雁 ﹞实止带练八百人,又胁从 阿瓦 缅 子、 木邦 摆夷 及掳掠男妇共三千餘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胁从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因受他人威胁、强迫而不得已参与实施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定义为“被胁迫而跟随别人做坏事”,强调行为主体在非自愿状态下产生的被动参与性质。

从构词法分析,“胁”指代胁迫、威胁,“从”意为跟随、服从,合指因外界压力产生的被迫性服从。在法律语境中,胁从行为可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胁从犯”,即“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参见《刑法》第二十八条)。这类行为虽具违法性,但因主观恶性较小,司法实践中可依法减轻或免除处罚。

例证层面,《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胁从罔治”,即对受胁迫者不予追究,体现古代司法对胁从行为的区别对待原则。现代法律体系延续了这一理念,如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明确“受胁迫实施犯罪者需综合主客观要件判定责任”。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2.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网络扩展解释

“胁从”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具体含义,主要分为法律术语和普通词语解释两类:

一、法律术语中的“胁从犯”

根据《刑法》第二十八条,胁从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其核心特征包括:

  1. 主观非自愿性:因受暴力威胁、恐吓等精神强制被迫参与犯罪,而非主动选择。
  2. 行为受限性:虽参与犯罪,但作用较小,通常不主导犯罪实施。
  3. 法律后果:按照犯罪情节减轻或免除处罚。

二、普通词语中的“胁从”

作为一般词汇,“胁从”指被迫顺从或参与某事,包含三层含义:

  1. 被迫相从者:如“其余胁从,罪有大小,咸各赦除”(《英烈传》)。
  2. 被迫相从的行为:如“百姓胁从,人亦众矣”(《隋书》)。
  3. 胁迫他人相从:如“胁从分子”中的动词用法。

三、使用场景与示例

四、相关反义词与延伸

总结来看,“胁从”既是一个法律概念,也是描述被迫行为的通用词汇,核心在于强调非自愿性和外部强制力的影响。

别人正在浏览...

哀慽黯然销魂碧硾纸不着情仓皇出逃畅道是传问翠靥寸山大舂碓代购贷赊豆腐乳对外关系儿郎反讽放缺防嫌飞黄腾达高挑儿根器归节桂櫂函轘汉祖风荷得黑劫花筒掍殽简墨尊俎谏言较覆旧墟良肱流行歌曲六铢冕绂螟蟊挠曲霓裳羽衣曲凝简平涤迁贸倾低青雀气息奄奄衢謡洒濯擅恣烧丹鍊汞十方界筮宅收私凸出土蛮违教温室树无骹尊乡刑销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