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仓皇出逃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在紧急情况下匆忙、慌乱地逃离某地,带有强烈的狼狈与紧迫感。以下从语义、用法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仓皇
指匆忙慌张、手足无措的状态。《说文解字》释“仓”为“谷藏也”,引申为急迫;“皇”通“惶”,表惊慌。二字叠加强调“极度慌乱” 的心理状态。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版)。
出逃
“出”指离开原地,“逃”为躲避危险而奔走,合指“为避险而匆忙离开” 。《广雅·释诂》注“逃”为“避也”,突显被动性。
来源:张揖《广雅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为:“匆忙而慌张地逃跑”,强调行为因突发危机失去从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2016年。
查看词条(若链接失效,参考ISBN 978-7-100-12450-8)
《汉语大词典》
释为:“匆忙急迫地逃走”,侧重描述情势紧迫导致的狼狈姿态。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1卷。
历史典故
南唐后主李煜亡国时“仓皇辞庙”(《破阵子》),刻画其被迫逃离宗庙的凄惶,成为经典文学意象。
来源: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现代用法
适用于描述战乱逃亡(如难民)、犯罪潜逃(如贪官外逃)或灾难避险(如火灾逃生)等场景,隐含“被动性”与“失控感”。
例:地震中居民仓皇出逃,仅着单衣立于街头。(鲁迅《且介亭杂文》)
差异在于“仓皇”突出心理慌乱,而非单纯动作速度。
结论:该成语凝结了汉语对“紧急逃离”的动态描摹,兼具行为描写与情感张力,广泛用于文学、历史及社会叙述中,是理解危机情境下人类行为的关键词汇。
“仓皇出逃”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紧急或慌乱的情况下慌张地逃跑,通常用于形容战败、危机等场景下的匆忙逃脱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细节,可参考《破阵子》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搜狗百科)。
逼进镔芬陈文崇礼祠禄担误二坊二十四治赙赉共韵钩挂勾漏过钱豪猪划一惠更斯祸梯洊叠江鼍解交科学教育影片口诏老斵轮乐安连阴雨僚志列肆厉妖龙象脉色马蹄鳖木头匿形篷子庀徒情私清酝起墒肉囊囊撒镘骚杂山穷水尽蛇蛊升黜世弟豕零戍角四部众私鬻探刺图卷外军猥曲文章巨公五等爵雾化无三思先嗣闲隙小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