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youth]∶青年,小伙子
(2) [son]∶儿子
卖儿郎
(3) [sol***r]∶对士兵的称呼
城内兵马要点验,守城的儿郎听我言。——欧阳予倩《木兰从军》
(1).青年,小伙子。 南朝 陈 徐陵 《乌栖曲》之一:“风流 荀令 好儿郎,偏能傅粉復熏香。” 唐 蒋防 《霍小玉传》:“昨遣某求一好儿郎,格调相称者。” 宋 范成大 《夔州竹枝歌》之四:“行人莫笑女麤丑,儿郎自与买银釵。” 清 吴伟业 《戏赠》诗之五:“玉釵仍整未销黄,笑看儿郎语太狂。”
(2).对士兵的称呼。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忝与儿郎为主,不能守城池,忍遣儿郎颈犯白6*刃,吾不为也。” 宋 陆游 《凉州行》:“勑中墨色如未乾,君王心念儿郎寒。”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四折:“管杀的他众儿郎不能相借。” 欧阳予倩 《木兰从军》第八场:“城内兵马要点验,守城的儿郎听我言。”
(3).儿子。 唐 杜甫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中国歌谣资料·河南民歌·卖儿郎》:“卖儿郎,卖儿郎,儿郎饥饿背后嚷,爹娘泪水肚里藏。”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儿郎汉语 快速查询。
"儿郎"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随语境演变呈现历史层次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和《汉语大词典》的权威解释,该词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维度:
一、青年男子通称 在古白话体系中特指青壮年男性,常见于唐宋文学作品。如杜甫《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此语境下"健妇"与"儿郎"形成性别对仗。该词在明清小说中发展为对青年男子的泛称,《三国演义》第五回即用"好个英勇儿郎"形容少年战将。
二、军事组织称谓 《汉语大词典》收录其作为古代军事术语的特殊用法,指代军伍士兵群体。这种用法始见于南北朝时期,《魏书·刑罚志》记载"简选儿郎三万人"即指代军队编制。至宋代演变为对士兵群体的集合称呼,与"将帅"形成军队层级对应关系。
三、亲属关系指代 现代汉语中保留着亲属称谓功能,主要通行于北方方言区。《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记录在河北、山东等地,"儿郎"可作"儿子"的俚语表达,常见于长辈对晚辈的亲昵称呼,如民间俗语"养儿郎,盖新房"即体现该用法。
“儿郎”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文献、现代词典及文学作品的用法,需注意语境差异。
抱衅比句薄酬布衣之交草堂体朝起车幔成德承檄骋藻春妆蹿跳刀州弟晜动能定理凡歌梵宇肥仙风驼分内之事否屈还到海藻涵蓄秽杂降辑剑士焦明家长礼短犗饵井然有序两脚兽裂眦嚼齿沦蕰逻舍毛笔迷花沾草末摋鬞鬤判裂飘虀迫卒起龙青海人自为战商和是非口舌守界死告活央夙夜匪懈塔吊塔铃棠銕讨骂头影物识五属贤伯小蓐西方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