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礼冠与印绶,皆大官所服佩者,因以指重臣。 唐 柳宗元 《谢赐时服表》:“俾同冕紱,重剧丘山。” 宋 范仲淹 《明堂赋》:“冕紱兮霞集,玉帛兮川归,盛乎王庭之声明,焕乎天家之光辉。”
“冕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地位显赫的官员或帝王,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官职或服饰制度,可参考《周礼》《后汉书·舆服志》等典籍。
《冕绂》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指代古代君主戴在头上的华美帽环。它代表着权力与尊严,是皇权的象征。
《冕绂》的拆分部首是“冖”和“纟”,其中“冖”是上面的盖子,而“纟”代表纽扣;根据这个拆分法可以得到“冕”的笔画数为4画,“绂”的笔画数为6画。
《冕绂》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服饰文化。在古代中国,君主戴冕绂是表彰和奖励功臣的一种方式。这种华丽的头饰是由锦绣绸缎制成,上面点缀着珍贵的宝石,象征着皇权与荣耀。
在繁体字中,冕绂分别写作“冕”和“綸”,与简体字书写略有不同,但意义相同。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冕绂的形状与现代稍有差异。冕的古代写法类似于现代的“免”字,底部有一个“几”字形状的衬托;绂的古代写法类似于现代的“纟”字,但在上方加了一个横折。
1. 他骄傲地佩戴着金光闪闪的冕绂,展现着王者的威严。
2. 富有的商人一身华美的冕绂,彰显出他的地位与财富。
3. 她以冕绂之姿出席了盛大的宴会,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冕服、冕旒、绂带、绂绑
华冠、王冠、皇冠
平民、庸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