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绂的意思、冕绂的详细解释
冕绂的解释
古代礼冠与印绶,皆大官所服佩者,因以指重臣。 唐 柳宗元 《谢赐时服表》:“俾同冕紱,重剧丘山。” 宋 范仲淹 《明堂赋》:“冕紱兮霞集,玉帛兮川归,盛乎王庭之声明,焕乎天家之光辉。”
词语分解
- 冕的解释 冕 ǎ 中国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员们戴的礼帽,后专指帝王的皇冠:冠冕。加冕。卫冕(卫护帝王头上的皇冠,喻维护帝王的最高统治权力或保持体育竞赛中的上届冠军称号)。 笔画数:; 部首:冂; 笔顺
- 绂的解释 绂 (紱) ú 古代系印纽的丝绳,亦指官印:印绂。玺绂。 同“黻”。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冕绂是由“冕”与“绂”组合而成的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单字本义及历史用法中溯源。
-
单字解析:
- 冕:指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冠,形制为外黑内红,顶部有长方形延板,前后垂挂玉珠串(即“旒”),象征身份等级。《周礼·夏官》记载“冕服有六”,不同场合佩戴不同冕冠。
- 绂:原指系结官印的丝带,后引申为礼服上的蔽膝或佩饰。《说文解字》释“绂”为“玺印组也”,《礼记·玉藻》提到“一命缊绂”,表明其与官职相关。
-
整体释义:
冕绂合用泛指官员的冠冕与服饰配件,代指显赫的官位或爵禄。如《后汉书·舆服志》将“冕绂”列为帝王祭祀时的标准装束,唐代张说《起义堂颂》以“冕绂相袭”形容世袭权位。
-
文化内涵:
该词蕴含中国古代礼制中“以服辨尊卑”的核心思想,如《春秋左传正义》强调“冕服采章”为等级制度的物质化体现,而《汉官仪》记载汉朝官员“冕绂制度”的制定细节。
参考来源:
- 《周礼》
- 《说文解字》
- 《后汉书·舆服志》
- 《春秋左传正义》
网络扩展解释
“冕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地位显赫的官员或帝王,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1.词义解析
- 冕:指古代帝王、诸侯及高官所戴的礼冠,象征权力与尊贵。例如,帝王登基称“加冕”。
- 绂(音fú):原指系印玺的丝带,后引申为官服或印绶,代指官职。
- 组合义:两者合称“冕绂”,借指身居高位的重臣或帝王,强调其服饰与身份的结合。
2.文献例证
- 唐代柳宗元在《谢赐时服表》中写道:“俾同冕紱,重剧丘山”,意为受赐服饰与重臣同等级别,深感责任重大。
- 宋代范仲淹《明堂赋》中“冕紱兮霞集”一句,描绘了朝堂上高官云集的场景。
3.使用场景
- 多用于古文或历史文献中,现代汉语已不常见。
- 常见于描述古代官员的服饰、官职制度或帝王仪典的语境。
4.补充说明
- 该词带有强烈的历史色彩,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例如,“冕”在周代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礼冠,而“绂”的颜色、材质因官职等级不同而有差异。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官职或服饰制度,可参考《周礼》《后汉书·舆服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黯黣禀告蚕丛昌狂成双作对崇习捣臼邓林调服地棘天荆沸溃蜂午封鲊愤兴福橘概论给脸乖易候场鹘打鹅晖夜强嘴硬牙精选旧雨昆剑烂账雷电交加连头连脚列强犂槅利眼龙爪书卖瓜叟卖男鬻女目秀眉清木寓龙女脚女趫聘币霹震菩萨鱼浅春铅球趫敏七宝车情天弃世裘莽七相五公驱掳若耶上斋生硝神童讼庭桃部调风月团蕉闲遥遥衺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