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消失。《庄子·天地》:“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復情,此之谓混冥。” 汉武帝 《李夫人赋》:“秋气憯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 退思 《广东人对于光复前途之责任》:“只见人口之销亡,不闻生计之充裕。”
(2).失败,灭亡。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贺杀贼表》:“宿寇遗孽,闇然销亡;四海九州,廓然清晏。”《三国演义》第四十回:“后人有诗嘆 刘表 曰:‘……总为牝晨致家累,可怜不久尽销亡。’” 清 唐孙华 《次韵酬吴振西》:“触蛮争战戈矛罢, 朔 蜀 销亡壁垒平。”
"销亡"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
一、本义指物体的消融与灭失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考工记》郑玄注,原指金属器物在熔炼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如"冶氏铸金,火炽则销亡"。此处"销"通"消",强调物质形态的转化消失,与"亡"组合构成递进式表述,体现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引申为抽象事物的湮灭 汉代典籍中已出现词义扩展,如《汉书·艺文志》记载:"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颜师古注云:"典籍销亡,礼乐崩坏。"这里特指文化载体的永久性灭失,成为后世文献学常用术语。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多保留引申义,常见于学术论著描述文明断代、技艺失传等现象。与近义词"消亡"相比,"销亡"更强调不可逆的彻底消失过程,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白皮书》指出:"工业化进程中,247项传统技艺面临销亡危机。"
“销亡”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解析:
与“消亡”同义,但“销亡”更偏向书面化表达,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例如描述文字失传时,可用“此字已销亡”。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用例和现代释义,需注意该词属于生僻词汇,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半导体整流器鉢盂精出院道傍筑室點鬟第二代电子计算机丁母忧递铺惰偷覆佑浮云富贵刚然供断功亏一篑共张光蛋涫涫贵弟国忌行香汩湮古冶还率汉区汉竹禾花仙女回耗焦土金颗开坦抗旌狂剧连带莲华乐落荒而走螺子墨邙山猛捷齧骨攀诬偏妻铺盖清丰秋收冬藏劝业觞曲捎马子奢欲尸谏识有守邸庶妃素结铁钵铁骢剔嬲体贴入微偷曲王女王莹舞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