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递铺 ”。
亦作“ 递舖 ”。即驿站。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狱讼赋输,使任其殿负,文檄付递铺,一人不至县庭。”《元史·兵志四》:“急设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只怕递舖悮事。”
递铺是古代中国驿传制度中的基层机构,专司公文传递与情报转运,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指宋、元、明三代设立的官方通信站点网络,承担官府文书、军事情报的接力传递职能,属国家邮政系统的前身。其名称源于"递"(传送)与"铺"(驿站),强调公文在固定站点间的逐级转送模式。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递铺"词条。
公文传递系统
每10—15里设一铺,配备铺兵(驿卒),通过步行或马匹接力传送密封文书,形成覆盖全国的通信网络。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
紧急情报处理
设有"急递铺"专项机构,以日行400里的速度传递加急军报,如岳飞抗金战报即通过此系统呈送临安。
来源:《宋代驿传制度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作为古代信息基础设施,"递铺"在组织形式(站点网络)、功能定位(公文专送)上深刻影响了近代邮政体系构建。清代"邮驿归并"改革后,其职能逐步被现代邮政取代。
来源:《中国邮政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年)第二章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上述来源均采用权威出版书籍标注。如需查证,可参考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www.nlc.cn)影印版《永乐大典》卷15144载明代递铺规制。
“递铺”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需结合历史语境和发音区分其具体意义:
基本定义
递铺是中国宋元时期设立的官方文书传递机构,兼具接待功能,类似现代邮政与驿站的结合体。
功能与运作
历史记载
《元史·兵志》明确记载其重要性:“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也提及递铺的文书传递职能。
部分词典提到“递铺”可作成语,形容互相推诿责任(如“铺”指床铺,引申为推卸)。但此解释在其他权威历史文献中未见佐证,可能与方言或特定语境相关,建议结合具体发音(dì pū)及上下文判断。
如今“递铺”一词多用于地名(如浙江“十里铺”),保留了古代驿站的地理标识意义。
建议进一步查阅《宋史》《元史》等史料,或结合具体语境确认词义。
安常处顺爆烈跋陟北纮贬退蚕精侧击幨幨筹量仇贼垂曜单杠盗杀杜邮剑幡旆风瓢風席凤爪甘临高崔故公国侨火巷鉴道解试急管繁絃吉皇击溃警辩金琅珰鸠阅桊枢决机纩纮冷滑连横买空卖空酿罋腻得得赔贴扑落迁臣千斤重担铅擿肉山脯林扫地夫圣主垂衣神枢食征树头酒太阳黑子恬惔铁标推鞠頽压为书无颇铦鉏小看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