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尸谏的意思、尸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尸谏的解释

[death remonstration] 臣子以死来规劝君主

凛然古人尸谏之风

详细解释

同“ 尸諫 ”。《孔子家语·困誓》:“未有若 史鱼 死而尸諫,忠感其君者也,不可谓直乎!”《旧唐书·封常清传》:“仰天饮鴆,向日封草,即为尸諫之臣,死作圣朝之鬼。”


陈尸以谏。后泛指以死谏君。《韩诗外传》卷七:“ 衞 大夫 史鱼 病且死,谓其子曰:‘我数言 蘧伯玉 之贤而不能进, 弥子瑕 不肖而不能退。为人臣生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不当治丧正堂,殯我於室足矣。’ 衞 君问其故,子以父言闻,君造然召 蘧伯玉 而贵之,而退 弥子瑕 ,从殯於正堂,成礼而后去。生以身諫,死以尸諫,可谓直矣。” 宋 文天祥 《瑞州三贤堂记》:“ 杨公 当权奸用事,屡召不起,报国丹心,竟以忧死,凛然古人尸諫之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公退,草疏置之怀,闭阁自縊,冀以尸諫廻天听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尸谏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特殊谏诤形式,指臣子以自尽或预备自尽的方式向君主进谏。该词由"尸"(躯体)与"谏"(规劝)构成复合词,字面含义为"以身体为谏言",最早见于《礼记·檀弓下》记载的卫大夫史鱼"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典故。

根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释义,尸谏特指"臣下以死谏君",其核心在于通过极端方式唤起君主警醒。《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进一步说明,这种行为常见于"君主昏庸、国事危急"之际,是儒家"文死谏"精神的极端体现。典型史例包括比干剖心谏纣王、屈原投江谏楚王等,这类行为被《春秋公羊传》视为"极谏"的最高形式。

从构词法分析,"尸"在此作状语成分,修饰动词"谏",构成状中结构短语,这种构词方式常见于古汉语军事政治术语,如"车战""火攻"等。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此类构词法强化了行为方式的具象性。

在当代语境中,尸谏已演变为历史概念,但其承载的"以死明志"文化意象仍存在于成语典故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封建等级制度下的特殊政治现象,现代政治伦理主张通过合法途径表达政见。

网络扩展解释

“尸谏”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1.基本定义

“尸谏”指臣子以死亡的方式向君主进谏,强调用极端行为表达忠告或劝诫。字面由“尸”(尸体)和“谏”(劝告)组成,比喻以生命为代价留下警示。

2.出处与典故

典故源自《韩诗外传·卷七》和《孔子家语·困誓》:卫国大夫史鱼临终前嘱咐儿子,自己死后将尸体置于窗下而非正堂,以此劝谏君主重用贤臣蘧伯玉、罢黜佞臣弥子瑕。君主得知后深受触动,采纳其谏言。

3.用法与例句

4.近义词

“死谏”是“尸谏”的同义词,两者均指以生命为代价进谏,但“尸谏”更强调死后陈尸以达目的的特殊形式。

总结

“尸谏”不仅是一种历史现象,更被赋予忠烈精神的文化象征。其核心是通过牺牲生命唤起君主或当权者的反思,常见于中国古代政治语境。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韩诗外传》及《旧唐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暗绿稀红宝阁报身边老便便避禅蚕禾曹王长筵鲳鱼潮腻躇蹰淡澉刀背刀绳登心敌不可假短撅撅颿颠浮梗耿悒古北区规儆龟缩含宥黑漆寥光横扰绛鞴江星稽检疾免禁沟决水俊彦锔碗匠狂言宽假賫献连贯性邻交落瓠没闰庙廊内行耆率青襟子穷皮牷牺润文官桑白皮三拳二脚十里洋场士气天征推原望郡枉殁完聚闲服先知先觉西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