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ath remonstration] 臣子以死来规劝君主
凛然古人尸谏之风
同“ 尸諫 ”。《孔子家语·困誓》:“未有若 史鱼 死而尸諫,忠感其君者也,不可谓直乎!”《旧唐书·封常清传》:“仰天饮鴆,向日封草,即为尸諫之臣,死作圣朝之鬼。”
陈尸以谏。后泛指以死谏君。《韩诗外传》卷七:“ 衞 大夫 史鱼 病且死,谓其子曰:‘我数言 蘧伯玉 之贤而不能进, 弥子瑕 不肖而不能退。为人臣生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不当治丧正堂,殯我於室足矣。’ 衞 君问其故,子以父言闻,君造然召 蘧伯玉 而贵之,而退 弥子瑕 ,从殯於正堂,成礼而后去。生以身諫,死以尸諫,可谓直矣。” 宋 文天祥 《瑞州三贤堂记》:“ 杨公 当权奸用事,屡召不起,报国丹心,竟以忧死,凛然古人尸諫之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公退,草疏置之怀,闭阁自縊,冀以尸諫廻天听也。”
“尸谏”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尸谏”指臣子以死亡的方式向君主进谏,强调用极端行为表达忠告或劝诫。字面由“尸”(尸体)和“谏”(劝告)组成,比喻以生命为代价留下警示。
典故源自《韩诗外传·卷七》和《孔子家语·困誓》:卫国大夫史鱼临终前嘱咐儿子,自己死后将尸体置于窗下而非正堂,以此劝谏君主重用贤臣蘧伯玉、罢黜佞臣弥子瑕。君主得知后深受触动,采纳其谏言。
“死谏”是“尸谏”的同义词,两者均指以生命为代价进谏,但“尸谏”更强调死后陈尸以达目的的特殊形式。
“尸谏”不仅是一种历史现象,更被赋予忠烈精神的文化象征。其核心是通过牺牲生命唤起君主或当权者的反思,常见于中国古代政治语境。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韩诗外传》及《旧唐书》等文献。
尸谏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词汇,它由“尸”和“谏”两个字组成。
“尸”字的部首为“尸”,是指尸体,表示死去的人。它包含有4个笔画。常见的繁体字形为屍。
“谏”字的部首为“讠”,是指言语、语言,表示劝告、规劝。它包含有7个笔画。常见的繁体字形为諫。
尸谏这个词源于古代礼制,意为对已故贤人的劝告和规劝。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贤人死后依然能够听到生者的劝告和规劝,因此使用尸谏这个词来描述这种行为。
尸谏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有一些变化,如《康熙字典》中的写法为“尸諫”,表示劝告已故贤人的建言。
例句:
1. 他发表了一篇尸谏文章,向已故的先贤表达敬意和思念。
2. 整理祖先的家谱是一种尸谏,对先人的衷心致敬。
组词:尸体、尸骨、谏言、训谏、谏诤
近义词:劝告、规劝、唁电、祭文
反义词:夸奖、表扬、吹捧、褒奖
傲放百态拜慰白眼香八銮豹策饱计材馆録裁规拆用程书侈窳当境點召东班豆渣脑筋额外负担封套脯饩隔别格支支钩鞶挂单桂菀寒灺号头晦心戛羹缄翰精巢金瓯无缺跼曲抗手考功诳天伶俐临潼斗宝乱亡倮匈马哈麻燂烁穹旻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羣昏忍古日许时讪侮神龟尸居龙见水银柱赎铜宿恨随葬甜滋滋晚稼显结纤介之祸崄峻现业小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