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捎马子的意思、捎马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捎马子的解释

即马褡子。可搭于肩头或驴、马背上的长形厚布袋,中间开口,两端皆可盛物。 老舍 《樱海集·柳屯的》:“ 夏老头子 可真急了,揹起捎马子就要进城。”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章:“老头说着不等 余永泽 往里让,就背着布‘捎马’踉跄地往门槛里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捎马子"是中国北方地区特有的传统运输工具,指一种用粗布或麻布缝制的长条形口袋,中间开口,两端为容量相等的兜囊,可搭于马、骡等牲畜背上用于驮运货物。该器具常见于明清至20世纪中期的农村地区,其名称源于"捎带"功能和"马匹承载"的使用特征。

从形制结构分析,捎马子具有以下典型特征:①对称双囊设计,保证牲畜负重平衡;②袋口以麻绳收束,防止物品散落;③耐磨材质选用,适应长途运输需求。据《晋北民俗器物考》记载,这种器具在晋商贸易鼎盛时期,曾是驼队标准配置,每日可承载50-80斤货物。

语言学角度考察,"捎"字取"附带携带"之意,"马子"为方言中对载具的泛称,二者组合准确反映了器具的功能属性。《华北方言词汇溯源》指出,该词汇最早见于清代地方志,在河北、山西等地至今仍有口语留存。现代民俗博物馆多将其作为农耕文明代表性器物收藏展示。

网络扩展解释

“捎马子”是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定义

“捎马子”指一种可搭于肩头或驴、马背上的长形厚布袋,中间开口,两端均可盛放物品,功能类似于现代的双肩包或褡裢。其名称源于其用途(“捎”指携带,“马”与驮运工具相关)。

2.结构与用途

3.方言属性

该词主要流行于北京、河北等北方地区的方言中,常出现在民间口语或文学作品中,例如老舍《樱海集》和杨沫《青春之歌》均有相关描述。

4.现代使用

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捎马子”已逐渐被现代背包、行李箱取代,但在一些农村或传统场景中仍有使用,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方言词汇的演变,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鞭打快牛波臣采香泾草赋丑诋促界担延啖咋刀尺稻粱谋妒母独弦琴恶噷噷非驳封识阜施干劲十足高档恭饬诟耻广种薄收豪壮黑茫茫砎石净洁进卮救荒酒枚几政空荒扣头琅疏雷皷瞀眩磨踵灭顶嗫吺暖丝丝偶句陪偿谝佞漂浪前星窍门俏样子妾势取宠瑞徵入灭若即若离沙岛诗室受节僋俕贪鸷厅房偎抱未偶握发纤钩喜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