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抗旌的意思、抗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抗旌的解释

举旗。《汉书·终军传》:“票骑抗旌, 昆邪 右衽。”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前驱举燧,后乘抗旌。” 晋 石崇 《王明君词》:“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元 杨载 《送张宣抚使岭南》诗:“抗旌辞朝野,击楫渡 湘川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抗旌”一词在汉语中属于较为罕见的组合形式,其核心含义需从语素拆分角度解析。“抗”本义为抵抗、抗衡,《说文解字》释作“扞也”,后衍生出高举、张扬之意,《汉书·叙传》有“抗之则在青云之上”的用例。“旌”指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帜,《周礼·春官》载“析羽为旌”,具有标识、宣示的功能。二字组合后,“抗旌”可解作“高举旌旗以示立场”或“张扬旗帜以表态度”,常见于古代军事文献或文学作品中象征军队的昂扬斗志,如《文选·班固<东都赋>》中“抗旌倚钺”即描绘将士持旗执戟的英姿。

该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未单独立目,具体释义需结合上下文语境。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7)第3册第256页关于“抗”的引申义项,以及《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6)第987页“旌”的礼制内涵,通过交叉比对获取准确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抗旌”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来源: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本义
    指“举旗”的动作,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汉书·终军传》中“票骑抗旌,昆邪右衽”,曹植《应诏诗》“前驱举燧,后乘抗旌”等,均描述行军或仪式中高举旗帜的场景。

  2. 引申比喻义
    现代多解释为“抵抗权势,不屈服于权威”,强调面对强权时的反抗精神。例如查字典将其定义为成语,形容个人或集体坚持原则、对抗压迫。


二、使用场景与出处


三、争议与辨析


四、总结

“抗旌”需根据上下文区分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碍叫八风水白龙鱼服白骆逼抑不消擦坐长乐坡缠绕铛头迟莫大节不夺耽搁顶类东壁余光敦嘱恩赐非对抗性矛盾风能服除故技重演横烈竑议唿唿会节火祥见恶积潦伎乐扣折昆陵临深履尾利息李鸦儿逻人庙濯挠秧抛戈弃甲片帆铺舒葡萄灰朅来气恨丘乘弱民三医扫拭沈着痛快水潦素位桃花面条款托避托故威刑文人学士芜城雾聚相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