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mall matter]∶无关大局的琐碎事情或问题
不拘小节
(2) [trifle]∶琐碎的或微不足道的事情
(1).琐细微末的操守。《荀子·王制》:“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餘矣。”《史记·韩长孺列传》:“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 梁王 。”《宋书·垣护之传》:“ 护之 少倜儻,不拘小节。” 清 顾炎武 《与李中孚书》:“斤斤焉避其小嫌,全其小节。”
(2).小事;细节。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志文不可冗》:“ 东坡 为 张文定公 作墓志铭,有答其子 厚之 一书云:‘志文路中已作得太半……然书大事略小节,已有六千餘字,若纤悉尽书,万字不了,古无此例也。’”《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这位姑娘虽是细针密缕的一个心思,却是海阔天空的一个性气,平日在一切琐屑小节上本就不大经心。” ********* 《出奔》:“这些富户的迁徙程序,小节虽或有出入,但大致总也是刻版式的。”
(3).派往国内一个地区的使者所持的信物。 宋 陈亮 《与章德茂侍郎书》之四:“ 君举 、 象先 皆将漕,而 徐子宜 又持畿内小节, 正则 亦得 淮郡 近关。”
(4).小骨节。《灵枢经·邪客》:“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5).音乐节拍的段落。乐谱中用一竖线隔开。
(6).文章中的小段落。
木材砍去旁枝留下的小疤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夫琢玉为器者,尚掩微瑕;僝木为轮者,犹藏小节。”
"小节"在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具体释义如下:
一、指非原则性的琐细事项或行为规范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与原则无关的琐碎事情或规矩",例如"生活小节""礼仪小节"。这种用法常见于成语"不拘小节",出自《后汉书·虞延传》,形容人不被琐碎规矩束缚。
二、音乐术语中的基础节拍单位 《汉语大词典》解释为"音乐节拍的段落",特指"乐谱中按拍号划分的节奏单元"。例如四四拍乐曲每小节含四拍,该概念由西方音乐理论引入,民国时期王光祈在《中国音乐史》中系统阐述其应用原理。
三、古代历法术语的特殊含义 《辞海》(第七版)收录其天文历法含义,指"历法推算中将一日分为十二辰,每辰再分初、正两段",此用法见于《新唐书·历志》,属于专业领域的特殊释义。
上述义项中,前两者为现代常用语义,第三者属专业历史用法。语言学家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特别指出,日常使用需注意"原则性问题与生活细节"的语义区分。
“小节”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主要解释:
音乐术语
指乐谱中由纵向分隔线划分的节拍单位,体现节奏规律。例如,4/4拍表示每小节有4拍,强拍通常在第一拍。小节线(|)用于分隔不同小节,帮助演奏者把握节奏结构。
文章/书籍结构
用于划分内容的层级单位,常为“章”下的细分。例如,学术论文可能分为“第一章”下的“1.1小节”和“1.2小节”,便于组织逻辑和阅读。
法律条文或规章制度
在法典或条款中,“节”是比“章”更小的单元。如《民法典》某章下设若干节,每节集中规定特定内容。
礼仪或行为规范
指细微的礼节或行为细节,如“注意社交小节”强调待人接物的细微之处,如礼貌用语、仪态等。
日常用语
可泛指琐碎事务,如“不拘小节”形容不过分计较细节;物理上也可指短小的物体段落,如“竹竿的小节”。
理解“小节”需结合上下文。音乐中强调节奏单位,文本中侧重结构划分,生活中则多指细节或琐事。不同领域中的“小节”均体现对“细分单元”或“细微之处”的关注。
白论蚌泪保国会边朔璧帛碧莲步骑参虑草寇谗妬朝靴乘龙佳壻弹冰店小二堆积作用遏御反璧防閤饭唅共商广陵散馆甥诖误汩潏憾悔何妨鹤儛贿赂并行见事风生骄陵唶嚄籍夫凈饰近庙舅姑兰亭序凉爽李连杰陵居灵祀轮扇旅行蛮触相争湎淫蜺妖泡子河千龄乾维清辩气韵升发圣珓诗会使轩首鼠两端摔老盆同心共胆县帅小舆谢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