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论的意思、白论的详细解释
白论的解释
犹空言。《晋书·刘毅传》:“徒结白论,以为虚誉,则品不料能,百揆何以得理,万机何以得修?”《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五年》:“以品取人,或非才能之所长,以状取人,则为本品之所限,徒结白论而品状相妨。” 胡三省 注:“白,素也。释素餐者以为空餐。白论,犹空言也。”
词语分解
- 白的解释 白 á 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白色。白米。 明亮:白昼。白日做梦。 清楚:明白。不白之冤。 纯洁:一生清白。白璧无瑕。 空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空白。白卷。 没有成就的,没有效果的:白忙。白说。 没
- 论的解释 论 (論) ù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论断。论点。论辩。论据。论者。议论。讨论。辩论。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论。舆论。专论。社论。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论。 看待:一概而论。 衡量
专业解析
"白论"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主要可理解为以下两层意思:
-
浅显的言论或空泛的议论
- 释义: 指内容浅薄、没有深刻见解或实际价值的言论、议论或学说。"白"在此有"空白"、"徒然"、"无价值"的意味,"论"指言论、论述。
- 来源依据: 此释义在《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中有所体现,指内容空泛、不切实际的议论。
- 示例: "其言多为白论,不足采信。"(他的话多是些空泛的议论,不值得采纳相信。)
-
辩白、申辩的言论
- 释义: "白"在此作动词用,意为"说明"、"辩白"、"陈述"。"白论"即指为自己或他人进行辩解、说明的言论。
- 来源依据: 此义项在古籍中可见,如清代小说或笔记中偶有使用。"白"作"说明"、"陈述"解在古汉语中常见,如"表白"、"自白"。
- 示例: "闻有冤情,遂上堂为之白论。"(听说有冤情,于是上公堂为他申辩。)
总结与使用注意:
- "白论"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属于较生僻的词汇。
- 理解其含义必须紧密结合上下文。第一种含义(空泛之论)相对更常见于对古文的解读中,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第二种含义(辩白之言)则更侧重于陈述行为本身。
- 在当代写作或交流中,通常会用更常用的词汇替代,如"空谈"、"空论"、"泛论"(对应第一义),或"申辩"、"辩解"、"陈词"(对应第二义)。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该词典是收录汉语词汇最全、释义最详尽的工具书之一,对"白论"的上述义项有明确收录和解释。您可通过各大图书馆或在线辞书平台(如"汉典" zdic.net 等,但请注意核实其释义是否直接引用自权威纸质版辞书)查询相关条目。
- 古代文献用例: 释义的可靠性也基于该词汇在古代文献中的实际使用情况。研究古籍(如通过"中国基本古籍库"等专业数据库)可以找到印证两种含义的例句。
网络扩展解释
“白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白论”指毫无根据的言论或空谈,强调言论缺乏事实依据或实际意义。其中“白”意为“空白、无内容”,“论”即“言论、讨论”,合起来可理解为“空洞的议论”。例如,在历史典故中,若有人虚构不实之言,可能被指责为“白论”。
二、引证与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晋书·刘毅传》和《资治通鉴》,用于批评官员选拔制度中的空谈现象。例如:
- 《晋书》提到“徒结白论,以为虚誉”,指仅凭空谈获取虚名;
- 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时进一步解释:“白论,犹空言也”。
三、用法与近义词
-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形容脱离实际的言论。
- 近义词:空谈、虚言、无稽之谈。
- 反义词:实论、真知灼见。
四、英文翻译
英文中可译为“empty talk”或“groundless statements”,强调言论的虚无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晋书》《资治通鉴》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罢輭吃白酒春靁此家聪敏腠会东捱西问豆薯敦本务实负妒广宇轨仪鼓绝豪主虹裳鸿略湟波华他货船江口兼收并录假人假义穽渊迥乎不同激射絶哭开敞良觌劣时沥霤黎母留洋箩筛履齿茂行密启恼聒泥沙俱下炮打灯偏敬千层底遣怀蒨巧砌累青油舫任职相少先队员世业刷勘探官茧天狗条综梯愚入圣王道文秘相仿相嬲相繇小山晓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