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年寿的美称。《文选·鲍照<舞鹤赋>》:“践神区其既远,积灵祀而方多。” 吕延济 注:“祀,年也。践歷既远,年寿又多。”
“灵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综合呈现:
“灵祀”指对年寿的美称,常用于表达对长寿或生命延续的尊崇之意。这一解释在多个文献中被引用,如《文选·鲍照<舞鹤赋>》中的“践神区其既远,积灵祀而方多”。
文学典籍: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鲍照的《舞鹤赋》,吕延济注曰:“祀,年也。践歷既远,年寿又多”,以鹤的长寿隐喻高洁品质。
宋代蔡襄在《圆山庙》中亦用“灵祀越千春”形容庙宇历史悠长。
构词解析:
多用于文学作品或祭祀语境中,如清代王昶《经高黎贡山》以“灵祀芜没”暗喻时光流逝,体现文人对自然与生命的哲思。
“灵祀”属于古雅词汇,现代使用较少,但在解读古典诗文或研究传统文化时需注意其特殊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文选》注疏或相关训诂学资料。
灵祀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部分组成:灵和祀。
灵的部首为示,灵的总笔画数为10。
祀的部首为礻,祀的总笔画数为5。
灵祀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灵祀是指人们通过仪式和祭祀来纪念祖先或神灵,以祈求他们的保佑和庇佑。
《灵祀》的繁体字为「靈祀」。
古时候的「灵祀」可以写作「靈祭」。
1. 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组织灵祀活动,祭拜先祖。
2. 这座庙宇是供奉神明进行灵祀的场所。
灵祀的相关词汇包括灵魂、祭祀、灵感等。
灵祭、祭祀
不祭祀、丧失灵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