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万章下》:“ 舜 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 赵岐 注:“谓妻父曰外舅,谓我舅者吾谓之甥。 尧 以女妻 舜 ,故谓 舜 甥。”后因称女婿为“馆甥”。 明 商濬 《<稗海>序》:“吾乡黄门 钮石溪 先生,鋭情稽古,广购穷搜,藏书 世学楼 者,积至数千函百万卷。余为先生长公馆甥,故时得纵观焉。” 明 朱鼎 《玉镜台记·下镜》:“鄙人幸蒙不遗葑菲,得与馆甥之选。”
馆甥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复合词,最早见于《仪礼·士昏礼》。该词由"馆"和"甥"两个语素构成,其中"馆"指客舍、居所,"甥"本义指姊妹之子,后衍生为女婿的称谓。在古汉语中,"馆甥"特指女婿在岳父家居住的礼仪制度,常见于先秦至汉代的文献记载。
根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释义,馆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女婿在岳父家居住的行为,如《礼记·坊记》郑玄注所载:"馆甥者,婿氏之女为甥,馆于舅氏也";二可引申为对女婿的雅称,此用法可见于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三:"今俗同姓之人,僭称馆甥,非礼也"。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说文解字》释"甥"为"谓我舅者,吾谓之甥",段玉裁注明确指出:"凡婿谓之甥",《尔雅·释亲》更将"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的对应称谓体系纳入周代宗法制度。这种称谓体系在《春秋左传·桓公九年》的"齐侯送姜氏于讙"事件中已有具体运用,杜预注云:"讙,鲁地。已去齐国,故称馆甥"。
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作为历史词汇存在于典籍研究领域。王力《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随着宗法制度演变,宋代以后"馆甥"逐渐被"赘婿""入赘"等通俗说法取代。在方言调查中,该词仍保留于部分吴语区的传统婚俗文献,但日常口语已不再使用。
“馆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女婿,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馆甥”即女婿,源于古代对女婿的特定称谓。其核心含义为“女婿”,多用于文献或古典语境中。
《孟子》中的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赵岐注:“谓妻父曰外舅,谓我舅者吾谓之甥。尧以女妻舜,故谓舜甥。”这里“馆甥”指舜作为尧的女婿,被安排在副宫居住。
“甥”的特殊用法
古时“甥”不仅指姐妹之子,也可指女婿。如尧将女儿嫁给舜,故称舜为“甥”,衍生出“馆甥”代指女婿的用法。
古代文献中的使用
明代商濬《<稗海>序》提到:“余为先生长公馆甥。”此处“馆甥”即指女婿身份。
另见《幼学琼林》将“馆甥”与“快婿”并列,表明其多用于形容招赘女婿或特定婚姻关系。
近义词与关联词
近义词包括“女婿”“甥馆”等,反义词无明确对应。
“馆甥”是典型的古汉语词汇,现代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献或历史婚姻制度时具有参考价值。其核心源于《孟子》典故,通过尧舜联姻的语境形成对女婿的雅称。
班赐颁赏鞴勒补水逞凶肆虐储号麤细电邀地媪吊名对方观色官体跪经扢溜颢苍赫赫巍巍怀化换心驾海枷禁浇店角里角芒金谷友金舆积玩块垒琅珰驿累俘乐全林霏凌雨龙禁尉禄蠹碌碌灭国派驻抛泊起差气喘如牛擎戴染化人心所向三选山述赡郁十方常住搜拿酸水宿哲叹重文伯吴激无情无义香蕈闲检线形动物小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