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涌流貌。 唐 刘禹锡 《连州刺史厅壁记》:“沦涟汩潏,擘山为渠,东南入於海。” 明 李东阳 《石淙赋》:“初浅涓以汩潏,忽砰湃兮鏗鍧。”
汩潏(gǔ yù)是古汉语中形容水流动貌的叠韵联绵词,兼具水流声与动态视觉的双重意象。以下从权威词典及古籍角度分述其义:
水流涌出貌
指水急速涌出、翻腾之状。《说文解字》释“汩”为“治水也”,引申为水流迅疾;“潏”《康熙字典》引《诗·大雅》毛传:“涌出也”,二字合用强化水势喷涌的动态。
➠ 例: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潏潏淈淈”,郭璞注:“水微转细涌之皃”,描摹水流回旋细涌之态。
水流声
拟水声嘈杂或汩汩作响,常见于描写溪涧、泉涌之声。西晋木华《海赋》:“崩云屑雨,浤浤汩汩”,以“汩汩”状波涛激荡之声,与“汩潏”音义相通。
“逾波趋浥,涖涖下濑;批岩冲拥,奔扬滞沛……汩潏漂疾。”颜师古注:“汩潏,急转貌”,形容水流遇阻后激荡飞溅之景。
“天纲浡潏,为凋为瘵”,李善注引郑玄《礼记注》:“潏,涌出也”,证“潏”含涌腾义。
《汉语大词典》综合古注,定义为:“水涌流貌;亦指水涌声”,强调其兼具动态与声效的双重特征,多用于诗文描写自然水景。
参考资料
“汩潏”是一个形容水流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基本释义
指水涌流的样子,常用于描述水流翻腾、激荡的动态。例如:唐刘禹锡《连州刺史厅壁记》中“沦涟汩潏,擘山为渠”,明李东阳《石淙赋》中“初浅涓以汩潏,忽砰湃兮铿鍧”,均用此词刻画水势的奔涌。
读音与结构
应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性描写,尤其古典诗文,如山水游记或自然景观的刻画,赋予文字生动的画面感。
相关辨析
需注意与“汩淴”(gǔ hū,水疾流貌)等形近词区分,避免混淆。
总结来看,“汩潏”是一个富有古典韵味的词汇,适合用于描绘水势的文学表达。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刘禹锡、李东阳的原著或权威字典(如)。
爱景标签材植物料谄走持议脣尖舌利楚室寸絶调正地土恶类勾钉骨膜骨碎补寒雁耗费阶段机米镜彻窘步辑濯涓子掘穴均输居贞欬逆昆仑使者里社李托塔六井流羡龙龛弄堂露白地牛鸾花沦覆论味面有难色祢鹗明器蜜食末产某些内径钱湖起补琼梳杀活疏晦鼠技蜀叟死灰外昏晩田沃腴无度雾帘云幕呜呜啕啕小君硝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