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箫笳的意思、箫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箫笳的解释

管乐器名。笳即胡笳。 三国 魏 曹植 《与吴季重书》:“若夫觴酌凌波於前,簫笳发音於后。” 唐 卢纶 《送张郎中还蜀歌》:“须臾醉起簫笳发,空见红旌入白云。” 宋 苏舜钦 《游南内九龙宫》诗:“簫笳迭终日,旌仗展无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箫笳”是由“箫”与“笳”组合而成的复合词,指代两种古代吹奏乐器及其演奏的音乐形式。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箫为竹制竖吹管乐器,音色清幽,常用于宫廷雅乐与文人雅集;笳又称“胡笳”,最初为西北游牧民族以芦苇或木制成的吹奏乐器,音色苍凉,多用于边塞军旅场景。

从文化内涵分析,“箫笳”并置使用始见于汉魏文献,如《乐府诗集》中“箫笳发中流”的记载,既体现中原礼乐与边塞音乐的融合,又暗含文人对家国情怀的寄托。唐代诗人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弄》中“蔡女昔造胡笳声”更将笳乐升华为表达离愁别绪的文化意象。

在器乐形制方面,据《中国乐器志》考证,箫的“六孔十三徽”形制形成于汉代,笳则因游牧特性衍生出角笳、芦笳等变体,二者在宋代逐渐被纳入宫廷燕乐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宋史·乐志》特别记载了箫笳合奏用于祭祀“天神地祇”的礼制规范,凸显其礼仪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箫笳"是古代两种管乐器的合称,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箫笳由两种乐器组成:

  1. 箫:单管竖吹的竹制乐器,音色清幽,常用于独奏或合奏。早期的排箫由多根竹管排列组成,后发展为单管洞箫。
  2. 笳(胡笳):起源于西北游牧民族的双簧管乐器,汉代传入中原,形似筚篥,早期用卷芦叶制成,后发展为竹制带簧片的结构。

二、历史文献记载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植《与吴季重书》:"簫笳發音於後",唐代卢纶诗句"须臾醉起箫笳发"、宋代苏舜钦"簫笳迭終日"等文献均有记载。

三、音乐特征 两种乐器常配合使用,形成特殊音效: • 箫声悠远空灵 • 笳声苍凉浑厚 这种组合常见于古代宫廷雅乐和边塞军乐,既能表现清雅意境,又能营造悲壮氛围。

四、文化关联 笳的特殊音色催生了著名琴曲《胡笳十八拍》,相传为蔡文姬所作,成为古代音乐文学的重要题材。

别人正在浏览...

挨推半边薄徒鴘鹰别居比服诐险播鼗不差似不堪七搀和除祥雌性灇灇打击乐器颩風耳卜繁兴法守釜鼓格尺关情脉脉祻水汗浃虎窟龙潭儌遮借耀静邃景员金龙进退惟谷觊心继兴揩磨慨然应允亮堂鳞集毛头星眯睎濆发漂摆披发文身前者奇鸧轻锁毬式旗杖山殿埏闼哨位渗漏深室漱口书塾私敛碎瓦颓垣停留长智外典问卜瑕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