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君主的旨意,意图。《公羊传·庄公元年》“天子嫁女於诸侯” 汉 何休 注:“礼:尊者嫁女于卑者,必持风旨。”《隋书·裴矩传》:“﹝ 裴矩 ﹞承望风旨,与时消息,使 高昌 入朝, 伊吾 献地,聚粮 且末 ,师出 玉门 。”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三》:“皇帝诚厉风旨,於此中得一二人如 恩 与 吉 者,俾侍太子,则一暴十寒之病庶几免矣。”
2.泛指意旨,意图。《后汉书·鲍永传》:“ 莽 以 宣 不附己,欲灭其子孙。都尉 路平 承望风旨,规欲害 永 。”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使死者全名,生者服义,敢不钦佩风旨。” 梁启超 《<民约论>巨子卢梭之学说》:“各人必须由自己所见而发,不知仰承他人之风旨,苟有所受,斯亦不得公矣。”
3.风格旨趣。《后汉书·黄宪传》:“ 黄宪 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玼吝。” 明 陈子龙 《六子诗序》:“五七言絶句盛 唐 之妙,在于无意可寻,而风旨深永。” 清 龚自珍 《工部尚书高邮王文简公墓表铭》:“由此例之,公之风旨,其视徒表暴于道路者何如哉!”
"風旨"(简体写作"风旨")是汉语中的古典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君主的旨意或意图
该义项强调政治语境中上位者的意志。例如《隋书·裴矩传》记载裴矩「承望风旨,与时消息」,即指其揣摩并顺应君主意图。清代侯方域在策论中也提到「皇帝诚厉风旨」,借指帝王通过威严传达命令。
泛指一般意旨或意图
延伸至非政治领域,可表示个人或群体的主张。如梁启超评价卢梭学说时,强调「各人必须由自己所见而发,不知仰承他人之风旨」,此处指不盲从他人观点。
风格与旨趣
用于文艺批评领域,指作品的艺术特质。如《后汉书·黄宪传》描述其「言论风旨,无所传闻」,虽未记载具体言论,但通过他人评价侧面体现其思想深度。
语义演变:该词最早见于汉代典籍(如《公羊传》注),本义侧重政治权威的意志,后逐渐扩展至广义意图及艺术风格。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
風旨(fēng zhǐ)是指风的指引或方向。它由“風”和“旨”两个字组成。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風”(轉風旋,共8画)和“旨”(方心早,共6画)。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代表了人们追随风的方向或指引。繁体字“風旨”保留了简体字的形态。
在古时候写汉字的时候,「風」的写法可能与现在略有不同,但其基本形态保持一致。
例句:
1. 我们要跟随时代的潮流,把握好发展的風旨。
2. 風雨无阻,我们始终对着前进的風旨。
组词:指引、方向、指示、导向
近义词:风向、指南、导向
反义词:违逆、违背、违反
本本分分臂膊比德比较教育裁汰赤象慈光催化大海捞针档案学钓射定性地上河笛竹凡胎浊体凡有佛舍利附茔公公冠名权诡对刿目鼓子花翰蕃翰薮架话监视嚼民鞿绊几及姬姜饥黎禁宸金隄积歉久别峻崿看官炼风凉马台丽姬六出祁山楼花卖炉邙山曩辰泥中之对陪奁房飘茵随混皮球强力弃俗日秩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渗漏水鼠臀鳍土训违质纤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