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用竹简书写,用皮绳编缀称“韦编”。《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絶。”后以“韦编”借指《易》。 唐 杨炯 《<王勃集>序》:“每览韦编,思弘大《易》。” 唐 许浑 《元处士自洛归宛陵山居》诗:“ 紫霄峯 下絶韦编,旧隐 相如 结韈前。”自注:“ 元君 旧隐 庐山 学《易》。”
(2).泛指古籍。 唐 周弘亮 《除夜书情》诗:“还伤知候客,花景对韦编。”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慈训》:“今汝萤火曾亲,蠹书堪读,可将玉管,从事韦编。”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始点漆於韦编,继操刀於简版。”参见“ 韦编三絶 ”。
“韦编”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本义与起源
指古代用竹简书写时,以熟牛皮绳编联竹简的方式。因竹简需用绳索串联成册,而“韦”(鞣制的皮革)是常用材料,故称“韦编”。例如《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即竹简的牛皮绳多次断裂,体现其勤学。
引申含义
随着时间推移,“韦编”逐渐成为古籍或书籍的代称。如唐代许浑诗句“紫霄峯下絶韦编”,即以“韦编”泛指典籍。
相关成语与典故
其他说法与注意点
部分资料提到“韦编”可能引申为“事物繁杂”(如唐代韦应物书房典故),但此说法多见于民间解释,主流文献仍以“古籍”或“编联方式”为核心含义。
总结来看,“韦编”既特指古代竹简的编联工艺,又承载了中华文化中对典籍的尊崇,其演变过程反映了语言与历史的深度关联。
《韦编》是一个成语,意为用皮绳编书,形容写作用心刻苦,精心编纂的著作。
《韦编》的部首是韦(wéi),由左右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总笔画数是14画。
《韦编》一词最早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东篱乐府十七首》:“斜铜剪竹映清流,韦编三字写文章。” 这里的“韦编”指的是编织竹篮的时候所使用的韦带。后来,人们将这个词扩展为形容谨慎细致完成著作的意义。
在繁体字中,韦(繧)和编(編)的形状有所变化。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韦编”这两个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具体书写方式如下:
韦:皮带
编:用线条交叉编织的样子
他为了完成这本书,费尽心思,像编织韦编一样,把每一个细节都打磨得非常精致。
编纂、编写、编织、编年史、编目等
笔耕、细作、殚精竭虑、勤奋著述
糊里糊涂、草率从事、敷衍塞责、粗制滥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