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鼓鼗的意思、鼓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鼓鼗的解释

摇着有柄小鼓。《后汉书·祭祀志中》“八佾舞《育命》之舞” 刘昭 注引 三国 魏 刘劭 王象 《皇览》:“唱之以徵,舞之以鼓鞉,此迎夏之乐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鼓鼗

鼓鼗(gǔ táo)是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特指一种带柄的小鼓,两侧缀有耳槌,摇动时耳槌击鼓发声,又称“鼗鼓”“拨浪鼓”。其名源自古汉语:“鼓”泛指击奏乐器,“鼗”专指摇奏小鼓,合称强调形制与演奏方式。

一、核心释义与形制特征

  1. 字义解析

    • 鼓:会意字,甲骨文象手持鼓槌击鼓之形,本义为击奏乐器(《说文解字·鼓部》)。
    • 鼗:从兆从鼓,“兆”表声兼表“摇动”之意,专指摇柄使耳槌自击的小鼓(《汉语大词典》卷12)。
    • 鼓鼗:二字并列,指摇奏类鼓乐器,区别于槌击的大鼓。
  2. 实物特征

    • 木制鼓身,鼓面蒙革,鼓身两侧缀绳系耳槌(如小珠或木球),长柄贯穿鼓身。
    • 演奏时持柄左右摇转,耳槌惯性击打鼓面发声,声音清脆短促(《中国古代乐器志·打击卷》)。

二、历史功能与文化语境

  1. 礼乐仪式

    周代列为“八音”之革属乐器,用于祭祀、宴飨仪式的启乐信号。《周礼·春官》载“小师掌教鼓鼗”,由乐官执掌节奏引导(郑玄注)。

  2. 民间应用

    • 市商工具:货郎摇鼗招徕顾客,故称“货郎鼓”(宋《东京梦华录·民俗》)。
    • 儿童玩具:简化形制为玩具拨浪鼓,沿用至今(《中国民俗玩具考》)。

三、典籍文献佐证

  1. 《诗经·周颂·有瞽》:

    “应田县鼓,鞉磬柷圉” ——“鞉”即“鼗”,与编钟、磬并列宗庙乐器(毛亨传)。

  2. 《论语·微子》:

    “播鼗武入于汉” ——记乐师摇鼗于河畔,证其演奏独立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典出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鼓鼗”是由“鼓”和“鼗”组成的复合词,分别指两种不同的打击乐器:

  1. 鼓(gǔ)
    鼓是传统打击乐器,通常为圆柱形,中空且两端蒙皮,通过敲击发声。它在古代礼乐、军事和仪式中广泛应用,如《周礼》记载的“靁鼓”“灵鼓”等,用于不同祭祀场合。甲骨文中的“鼓”字形象展现了手持槌击鼓的动作,本义即指此类乐器。

  2. 鼗(táo)
    鼗是一种带柄的小型摇鼓,两侧缀有灵活小耳,摇动时双耳击打鼓面发声,俗称“拨浪鼓”。其形制轻巧,常用于民间娱乐或礼乐伴奏,如《尚书·益稷》提到“下管鼗鼓”,表明其与鼓配合使用的传统。

组合含义
“鼓鼗”并称时,可能泛指不同形制的鼓类乐器,或特指大鼓与小摇鼓的组合。例如,古代礼乐中会根据场合选择“鼓”与“鼗”搭配,如祭祀时“靁鼓”与“靁鼗”共同演奏。两者在功能上互补,鼓主浑厚节奏,鼗则增添灵动音色。

别人正在浏览...

帮丁剥烂背行虿发陈訴抽丁拔楔窗友贷法颠簸不破对揖放水火封桩伏击战茯苓抚运骇迫红緑帖黄喉蛇华蚤回苏翚褕勦捕戒行举措失当遽容考牧缂丝空园乐玩没查没利免官名物藕花凭空捏造披蓑轻伤轻僞青枝緑叶栖真蛆虫肉赘三盆上回省陈声称升俪甚或神憎鬼厌食馈食事手滑瞬间素影同期翫寇委委无涉鲜繁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