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销兵。销熔兵器。 唐 顾况 《乐府》:“《国风》新正乐,农器近消兵。”
(2).销兵。销毁兵器。表示偃武修文。 宋 苏轼 《郊祀庆成诗》:“无心斯格物,克己自消兵。”一本作“ 销兵 ”。
(3).减少兵员。 唐穆宗 时, 萧俛 与 段文昌 当国,谓四方无虞,劝帝密诏天下镇兵,每年百人之中,限八人逃死,谓之“消兵”。见《旧唐书·萧俛传》。《新唐书》则谓每十人岁限一人逃死不补,谓之“销兵”。
消兵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权威角度阐释:
指通过销毁武器表达停止战争的决心。此义源于先秦“铸剑为犁”的和平思想,多见于史书记载。例如《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伐纣后“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其中“偃干戈”即隐含消兵之意(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指战争结束后解散武装力量,恢复和平状态。如《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天下大定,罢兵赐复”,描述战后军队解散的举措(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
特指古代政权为节省财政开支或巩固统治而削减军队规模。唐代“建中之盟”后,朝廷曾推行消兵政策裁减边军,成为中唐财政改革的重要环节(来源:《中国军事通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该词属书面语,多用于历史文献与政策论述,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常见于研究古代战争史、军事制度的学术著作。其概念与当代“裁军”“ disarmament”存在文化内涵差异——古代消兵更强调君主主导的强制性措施,而现代裁军侧重国际协商机制(来源:《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史》,中华书局)。
提示:因古汉语词典多无网络公开版,本文来源标注为纸质权威辞书。若需在线验证释义,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数字化平台(需订阅权限)或《国学大师》古籍数据库。
“消兵”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销熔兵器
指将兵器熔化销毁,常见于古代和平时期。例如唐代诗人顾况在《乐府》中写道“农器近消兵”,意指将兵器转化为农具,体现止战务农的理念。
销毁兵器,象征偃武修文
引申为停止战争、推行文治的象征性行为。宋代苏轼《郊祀庆成诗》中“克己自消兵”即用此意,强调通过自我约束实现和平。
唐代减少兵员的政策
特指唐穆宗时期(821-824年)的裁军措施。宰相萧俛与段文昌以“四方无虞”为由,建议密令各地驻军每年按比例缩减兵员(如每百人限八人逃亡或死亡不补),史称“消兵”。此政策因执行过急,导致部分士兵流散为盗,埋下社会隐患。
补充说明:前两种含义中的“消兵”多写作“销兵”,属同词异形;第三种为唐代特定历史术语,需注意语境区分。综合来源可见,权威性较高的解释来自唐代史书及诗词引用。
白头帖子儦儦闭迹笔直不顾一切成竹辰汉串昵词向鄂鄂二并四具儿大不由爷風飆封畔逢世槁乾广告归档好身手黄化狡筭假容节目单锦瑟脍炙连嶂留夷鲁飔蔑然某个孴合凝静女丁妇壬平陈乾糙浅春庆功会清慎耆寿秋雕如弟沙蛤伤诋实逼处此识才蚀昴仕女手臂舒眉展眼塾徒书味死灰槁木食士素将谈丛頽沦柝击望见微矰小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