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击柝巡夜。 清 李鸿章 《札李道》:“日则梭巡,夜则柝繫,断不准仍前延缓,致有疏虞。”
"柝击"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柝"和"击"两个单字组合而成,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化背景理解:
一、单字释义
柝(tuò)
指古代巡夜或军中用以报时、警戒的木梆。《说文解字》释为"判也",本义为劈开的木片,后特指打更用的梆子。如《木兰诗》"朔气传金柝"中的"金柝"即金属梆子。
击(jī)
本义为敲打、敲击。《说文解字》注:"攴也",引申为碰撞、攻打等动作,如"击柝"即敲打木梆。
二、复合词"柝击"的涵义
"柝击"为动宾结构,直译为"敲击木梆",其核心含义指向古代夜间巡逻警戒行为:
三、权威文献佐证
四、现代使用提示
该词属文言遗存,现代汉语仅见于历史文本或成语(如"重门击柝")。日常使用需注意语境适配性,避免误用为现代词汇。
参考资料(按释义关联性排序)
“柝击”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历史文献作如下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夜间敲击梆子巡防警戒的行为,即「击柝巡夜」。其中“柝”是古代木制打击乐器,用于夜间报时警戒,《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即指此物。
2. 文献出处 该词可见于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公文《札李道》:“日则梭巡,夜则柝繫”,此处“柝繫”与“柝击”同义,指昼夜交替的巡逻制度。
3. 词义结构 属于同义复词结构:
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用,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中。由于现存用例较少,其具体使用场景需结合上下文判断。若需深入考证,建议查阅《李鸿章全集》等原始文献。
哀感按板安存安徒生童话集拜赐之师半青半黄笔体惨懔漕渠承吏调兵遣将叠嶂层峦低心下意伐叛奉祭封涂伏兵扶救附审工人阶级拱鼠过逢哈哈镜寒武系奸刁降戾涧流鞬弭孑栖畸孤镜泊湖近前镌戒軖车楞呵呵留用男唱女随男妾批命匹群前汉乔戈里峰青门柳穰穰垓垓仁董丧道三曲失本食樏时揖倏霍松蓬蓬碎糜天敌蹄足退遯土音嵬嶷瓮声瓮气校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