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干。引申为穷困。 唐 韩愈 《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 蔡 先 鄆 鉏,三年而墟,槁乾四呼,终莫敢濡。”
“槁乾”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形和古籍用例两方面解析。
词义解析
“槁”本义为草木枯干,《说文解字》释为“木枯也”,引申为物体失去水分后的干瘪状态;“乾”在古汉语中通“干”,表示干燥、无水分的状态。二者组合后,“槁乾”强调事物因极度脱水而呈现的枯败样貌,如《庄子·齐物论》中“形固可使如槁木”即描述身心凝滞如枯木的状态。
古籍用例与演变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如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提到“槁乾之质”,用以形容失去生机的物体。现代汉语中,“槁乾”逐渐被“枯槁”“干枯”等词替代,但仍用于文学语境中表达萧瑟、衰败的意象,如“秋风过处,枝叶槁乾”。
相关词汇对比
近义词包括“枯槁”“焦枯”,反义词则为“润泽”“丰腴”。需注意,“槁乾”与“槁暴”(《荀子·劝学》中“虽有槁暴”指晒干)含义相近但用法不同,后者侧重外部作用导致的变化。
以上解析综合了传统字书、经典文献及语义演变脉络,可为理解该词提供权威依据。
“槁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指事物干瘪、干燥或枯槁的状态,常用于形容物体质地、人的精神面貌或环境贫瘠。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韩愈的《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通过古文用例可知其兼具具象与抽象含义。
如需进一步查阅完整古文用例或发音细节,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白眼香毕卓卜日晁补之程姬之疾宠答串案川冈垂眷箠令摧枯拉朽打花鼓玳瑁编戴帽饧诞逸逗哏断度方山子富庶供词光铓光焰广义汗颜豪风红苕红颜白发蹇步湫隘极祸抗违苛吏阔远两手加额连绵礼钱躶躬芒然毛里侔状煗老绮构青篱穷鼠齧貍祈向榷敛仁瑞宂重阮元瑜审办神用属统束仪顽违吴罗乡调香火钱弦朔邪木袭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