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灰槁木的意思、死灰槁木的详细解释
死灰槁木的解释
比喻枯寂而没有生机。《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郭象 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 宋 苏轼 《观妙堂记》:“我所居室,汝知之乎,沉寂湛然,无有喧争,嗒然其中,死灰槁木,以异而同。”
词语分解
- 死灰的解释 完全熄灭的火灰,因其颜色为灰白色,用以形容类似的颜色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七根火柴》面如死灰 形容激情已逝,心灰意懒,不再有感情的起伏心若死灰详细解释.火灭后的
- 槁木的解释 已经死亡干枯的树木,形容毫无生气心如槁木但令心似莲花洁,何必身将槁木齐。;;五代蜀; 贯休《山居诗》详细解释亦作“槀木”。枯木。《礼记·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槀木。” 孔颖达
网络扩展解释
“死灰槁木”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1.基本释义
- 拼音:sǐ huī gǎo mù(部分文献注音为sǐ huī kū mù)。
- 字面意思:冷透的灰烬与干枯的树木,比喻毫无生机或情感极度消沉,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
- 近义词:心如死灰、万念俱灰;反义词:生机勃勃、意气风发。
2.出处与典故
- 最早见于《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庄子通过“槁木死灰”描述一种超然物外的修行境界,强调摒弃杂念、回归本真。
- 晋代郭象注解时称“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进一步强化了“无动于衷”的意涵。
3.用法演变
- 原意:庄子语境中,此词形容道家追求的内心空寂状态,并非负面情绪。
- 后世演变:逐渐演变为形容人因极度绝望或打击而丧失活力,如《红楼梦》中李纨守寡后的心境。
- 宋代苏轼在《观妙堂记》中化用此词,描述居所“沉寂湛然,死灰槁木”,融合了原意与引申义。
4.应用示例
- 文学描写:常见于刻画人物意志消沉或环境萧索,如《西游记》中“死灰槁木”形容唐僧面对诱惑时的禅定状态。
- 现代用法:多用于书面语,强调对生活失去热情或遭遇重大挫折后的心理状态。
5.文化内涵
- 该成语体现了汉语“以物喻情”的特点,通过自然意象传递抽象情感。
- 其演变过程反映了语言含义随时代变迁的特点,从哲学概念到世俗情感,适用性逐渐扩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例句,可参考《庄子·齐物论》、苏轼《观妙堂记》等原著,或查阅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死灰槁木
死灰槁木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人体虚弱无力,面容呆滞,丧失生气。它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死”、“灰”、“槁”、“木”。
下面是对这四个字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 死:由“歹”(歺)部首构成,共有四笔。
- 灰:由“火”(火)部首构成,共有六笔。
- 槁:由“木”(木)部首构成,共有十一笔。
- 木:由“木”(木)部首构成,共有四笔。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后汉书·魏岑传》:“汉顷之间,人马罢靡,士农不业,茅芦草木,一旦既秋,蔽野无门。”在这段文字中,茅芦草木即代指人们状态的枯槁和衰退。
该成语在繁体字中“槁”字的写法略有不同,是“橋”(橋),字形上有木字部分,并多了一个“隻”(只)字旁。这种写法在繁体字中表示了更加具体的意象。
古时候,“灰”字的写法是“為”,它由“火”部首构成,笔画与现代写法相同。
一些典籍中也可以发现对这个成语的描述,如《红楼梦》中有句“亦步亦趋,死灰槁木,骨立而肉枯,视听察各为艺”。这句话描绘了一个衰老虚弱的人的形象。
这个成语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进行拓展,如“死气沉沉”、“面如死灰”等。
与“死灰槁木”相关的近义词有“面无表情”、“无精打采”等,用以描述人们虚弱无力的样子。反义词则可以是“神采奕奕”、“容光焕发”等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
豹月乌背坏别簿鼻塞菜鸟肠綫窗挺喘嘘楚相断蛇达练豆藿耳食之论方巾丑丰屋之戒干聒隔蔽公家婆姨乖眼丱覊棍蠧古式豪士虺蝮会试甲革交拏积蠧机栝进泊径情直遂金箍子禁旅八旗近前就绪聚光镜老鳏连旂罗括冒坚溟茫麋苑目莲戏奈曼虐使抛乡离井辟逃巧遇绮里祠顷前取乱存亡热锅气善骑使鹿寿元无量堂皇冠冕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天魔舞文府香署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