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征七辟的意思、三征七辟的详细解释
三征七辟的解释
谓累次征召。征,天子之召;辟,州郡之召。《晋书·孝友传·王裒》:“於是隐居教授,三徵七辟,皆不就。”
词语分解
- 三征的解释 .三国 魏 征南将军 王昶 、征东将军 胡遵 、镇南将军 毋丘俭 的合称。《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四年》:“是时,征南大将军 王昶 、征东将军 胡遵 、镇南将军 毋丘俭 等,各献征 吴 之计。朝以三
- 辟的解释 辟 ì 君主:复辟。 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辟召。辟引。辟书。辟除(征召推举授官)。辟举。 古同“避”,躲,设法躲开。 古同“睥”,睥睨。 辟 (①辟③闢) ì 开发建设:开辟。 驳斥,排除:辟邪。
专业解析
"三征七辟"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主要用于形容朝廷或权贵对贤能之士的多次、反复征召和礼聘,体现了对人才的极度渴求和高度礼遇。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 “征”
指朝廷公开下诏书选拔人才担任官职,具有强制性和官方权威性色彩,如“征召”“征辟”。
- “辟”
指高官或地方长官自行聘任人才为僚属(如幕僚、属官),属于半官方行为,如“辟举”“辟除”。
- “三”与“七”
为虚数,表示次数极多,强调反复延请的诚意与持久性。
二、历史背景与典源
此成语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尤以“九品中正制”下对隐逸名士的礼聘为典型。例如:
- 《晋书·隐逸传》 记载多位名士屡拒朝廷征召,如皇甫谧“辞疾累辟”,朝廷仍“七辟公府,再征博士”。
- 《后汉书·陈蕃传》 亦载地方长官对贤才“前后三辟,终不能屈”。
三、核心含义
指统治者或权贵多次以不同形式(征召、辟举)邀请人才出仕,体现以下深层意义:
- 求贤若渴:反复延请彰显对人才的重视。
- 礼贤下士:通过高规格礼遇表达尊重。
- 人才难遇:侧面反映被征辟者的卓越才能与稀缺性。
四、文化延伸
此成语常与“礼贤下士”“三顾茅庐” 等典故并列,成为中华文化中尊才重德的象征。例如:
唐代刘禹锡《陋室铭》化用此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暗指诸葛亮、扬雄皆因君主“三征七辟”方肯出仕)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三征七辟”词条释义:形容多次征召聘任。
-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引《晋书》例证,强调其历史制度背景。
- 《后汉书》《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原始文献记载,如《晋书·隐逸传·任旭》。
-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对“征”“辟”的官职制度解析。
(注:因版权限制未提供直接链接,以上文献可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数据库或权威学术平台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三征七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ān zhēng qī bì(部分文献中“辟”读音为“pì”,但主流标注为“bì”),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 释义:指朝廷多次征召选拔人才。
- “三”和“七”为虚数,表示多次;
- “征”指天子直接召见并授官,“辟”指州郡地方官举荐或聘用。
- 引申义:形容人才备受重视,但也可用于表达隐士拒绝出仕的典故。
二、出处与典故
- 文献来源:出自《晋书·王裒传》:“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
- 描述魏晋名士王裒多次拒绝朝廷和地方征召,坚持隐居讲学。
- 历史背景:古代选拔人才的方式中,“征”为中央直接任命,“辟”为地方举荐,两者均属察举制范畴。
三、用法与特点
- 语法功能:多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如历史文献或正式文体)。
- 感情色彩:含褒义,强调人才受重视或品行高洁(如王裒淡泊名利)。
- 现代延伸:可用于描述反复邀请某人的行为,但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四、补充说明
- 近义词:三顾茅庐(侧重主动邀请)、求贤若渴(侧重重视人才)。
- 反义词:无人问津、怀才不遇。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或用法,可参考《晋书》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邦联笔断插秧沉积岩楮李葱翠存十一于千百带量电鞭典铨动嚲恩命发绀匪祸匪石匪席抚巡功盖天地构造湖刮骨光铓故塞画知降革齑馎饦进善惩奸矶头救偏补弊吉徵烂眼钱老爹连緜字灵粹路堤炉竈麦鱼子马嚼子民怨魔酡鹏蜩平济牵着鼻子走怯沮全佑伤害身品尸次时阙失手私人秘书特克斯群岛和凯科斯群岛通隐土坎托偶文卷五侯蜡烛於菟暇晷献疑兴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