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韦编三絶的意思、韦编三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韦编三絶的解释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絶。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汉书·儒林传序》:“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絶,而为之传。” 颜师古 注:“编,所以联次简也。言爱玩之甚,故编简之韦为之三絶也。”后遂以“韦编三絶”为读书勤奋、刻苦治学之典。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圣者犹韦编三絶,以勤经业,凡才近人,安得兼修。” 唐 杨炯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在 卭笮 十餘载,沉研《易》象,韦编三絶,赋诗纵酒,以乐当年。” 元 耶律楚材 《过天德和王辅之》之四:“韦编三絶耽 羲 《易》,萧散风神真隐人。”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韦编三絶”(韦编三绝)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史记·孔子世家》,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含义


比喻意义

形容读书勤奋、治学刻苦,特指孔子晚年反复研读《周易》的典故。因翻阅次数过多,导致串联竹简的皮绳多次断裂,体现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故事背景

  1. 竹简成书:春秋时期书籍以竹简制成,用熟牛皮绳(韦编)串联成册。
  2. 孔子研《易》:孔子晚年痴迷《周易》,因内容艰深,反复研读,皮绳多次断裂,终悟其理。
  3. 精神象征:成语由此成为勤学典范,强调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近义词与反义词


文化意义

该成语不仅赞颂孔子的治学精神,更鼓励后人以专注和毅力追求学问,成为中华文化中“勤学”的象征。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文献记载,可参考《史记·孔子世家》或权威词典(如汉典、百度百科)。

网络扩展解释二

韦编三絶的意思

《韦编三絶》(wéi biān sān jué)是指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包括三十六字以韵书的韵为编的乐府诗。它以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为目的,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韦编三絶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韦(韋)的部首是革(革皮靴),它包含6个笔画;编(編)的部首是纟(绳子),它包含11个笔画;三(三)的部首是一(一人),它包含3个笔画。

韦编三絶的来源

《韦编三絶》最早出现在南朝宋时期的文学作品《世说新语》中。该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缀编形式表达人物情感的作品,在隋唐以后的时期影响很大。

韦编三絶的繁体

《韦编三絶》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为「韋編三絕」。

韦编三絶的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韦」的形状略有不同,上部多画为「韋」而非现代的「韦」。另外,「编」的形状也有一些变化,例如底部的「扌」可以是「彐」或「龰」。而「三」的形状则相对稳定。

韦编三絶的例句

1. 世窮可與議,道盡固當勉(出自《韋編三絶·世窮可與議》)。

2. 無觀則一治,紀納豈重千(出自《韋編三絶·無觀則一治》)。

韦编三絶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韦编四绝(古代文学作品类型的变体)

近义词:韵文、乐府诗

反义词:散文(韦编三絶是诗歌形式,而散文是一种散文形式)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