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八辟的意思、八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八辟的解释

周 制规定八种人的犯罪须经特别审议,并可减免刑罚,称为“八辟”。《周礼·秋官·小司寇》:“以八辟丽邦灋附刑罚。一曰议亲之辟,二曰议故之辟,三曰议贤之辟,四曰议能之辟,五曰议功之辟,六曰议贵之辟,七曰议勤之辟,八曰议宾之辟。” 贾公彦 疏:“案《曲礼》云:‘刑不上大夫。’ 郑 注云:‘其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若然,此八辟为不在刑书,若有罪当议,议得其罪,乃附邦法而附於刑罚也。” 孙诒让 正义:“依《曲礼》注义,盖凡入八议限者,轻罪则宥,重罪则改附轻比,乃有刑也。”后来成为历代封建帝王的亲族、近臣减刑免刑的特权规定。 汉 代改名八议, 三国 魏 正式写入法典,一直沿用到 清 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八辟”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特权制度,最早见于《周礼·秋官·小司寇》,指八种特殊身份的人犯罪时,可经商议减轻或免除刑罚。其核心内容为:

  1. 亲故贤能

    包括“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有德行者)、“议能”(有才能者)。此类人群因身份或贡献享有法律优待,体现宗法伦理与人才重视。

  2. 功贵勤宾

    涵盖“议功”(立大功者)、“议贵”(高官显爵)、“议勤”(勤于政务者)、“议宾”(前朝贵族后裔)。例如唐代《唐律疏议》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犯罪可“奏闻取旨”,不得擅自裁决。

  3. 历史演变

    汉代改称“八议”,正式入律;隋唐时期完善为“八议”制度,成为封建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至清末变法才被废除。

此制度源于《周礼》“以八辟丽邦法”的记载,东汉郑玄注:“辟,法也。丽,附也。”指将八类特殊人群的刑罚依附于礼法而非常律。其本质反映古代“刑不上大夫”的等级观念,同时通过礼法结合维系统治稳定。

网络扩展解释

“八辟”是中国古代周代的一种刑法制度,指对八类特殊身份者犯罪时进行特别审议并减免刑罚的规定。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制度内涵
    八辟源于《周礼》,针对八种权贵群体设立,具体包括:

    • 亲:皇族宗室亲属
    • 故:君主的故交旧友
    • 贤:有德行的贤人
    • 能:具备特殊才能者
    • 功:对国家有功勋者
    • 贵:高爵位的贵族
    • 勤:勤于政务的官员
    • 宾:前朝帝王后裔或尊贵宾客
      (、)
  2. 历史演变

    • 周代称为“八辟”,汉代更名为“八议”,三国曹魏时期正式写入法典,成为“亲贵减刑”的法律依据,沿用至清代、。
    • 该制度体现了“刑不上大夫”的等级特权思想,旨在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
  3. 法律意义
    八辟是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标志,强调根据身份而非罪行平等量刑。其核心是通过“议”的程序减轻或赦免刑罚,如《周礼·秋官》记载:“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即依此八类人调整量刑标准、。

  4. 争议与影响
    虽在历史上长期存在,但八辟也被批评为司法不平等的典型,助长权贵阶层的法外特权。直至近代法律改革,此类制度才被废除。

总结来看,“八辟”是周代至清代维护特权阶级的法律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与儒家伦理对司法的影响。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演变细节,可查阅《周礼》及相关法制史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避殿减膳庇护权渤荡蚕市参与草蓐长往琤然斥绌臭皮袋二弦方板风态附宝负志感导革闲革新能手冠帽过酒还味竹黄梅戏讳讦汇款单浇态禁持金泉金行枯颗龙荒朔漠论抵勔勉闵悼民则耦居屏蔽门泼水节扑索索青扈顷亩圈樻曲江宴软脚筵丧庭施易树草竖人宿怒滔朗天居题销抟饭推治威尊向火香狸襄赞小庾霞佩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