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号踊 ”。
亦作“ 号踊 ”。号哭顿足。《后汉书·鲁恭传》:“父某, 建武 初,为 武陵 太守,卒官。时 恭 年十二,弟 丕 七岁,昼夜号踊不絶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南有《曹娥碑》。 娥 父 盱 迎涛溺死。 娥 时年十四,哀父尸不得,乃号踊江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宾客弔省,号踊哀絶。”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十:“ 魏 军南伐, 朱修之 守 滑臺 ,城不下,其母悲忧,乳汁惊出,乃号踊,告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时,今忽其不免。’是日城陷。”
号踊(háo yǒng)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专指极度悲痛时的行为状态,字面意为“痛哭并顿足”,常见于丧葬礼仪或表达深切哀思的语境。其释义与用法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痛哭顿足
指人因极度悲伤而放声痛哭,同时伴随跺脚、捶胸等肢体动作,属传统丧礼中表达哀恸的最高形式。
例: 《孝经·丧亲章》载“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其中“踊”即顿足,与“号”结合强化悲怆之情。
丧礼仪轨
在古代礼制中,“号踊”是丧葬仪式的重要环节,体现生者对逝者的追思。
例: 《晋书·礼志中》规定“居丧之礼……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若丧中遇礼,则号踊尽哀”,说明其仪式规范性。
情感宣泄符号
儒家强调“哀而不伤”,而“号踊”被视为合乎礼节的悲情释放方式,如《礼记·檀弓下》所言“辟踊,哀之至也”,象征情感表达的极致。
孝道伦理载体
在传统孝文化中,“号踊”是子女表达丧亲之痛的仪式化行为,如《颜氏家训·风操》载“江南丧哭,时有哀诉之言……山东重丧,则唯呼苍天,期功以下则唯呼痛深”,反映地域差异中的伦理共性。
古代典籍
现代辞书
结论
“号踊”作为承载传统礼制与伦理的复合行为,其释义需置于古代丧葬文化框架中理解。其权威性依托儒家经典及历代礼学文献,现代辞书定义亦延续这一脉络,成为研究古代社会伦理与情感表达的关键词。
“号踊”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1. 基本释义
“号踊”读作hào yǒng,意为号哭顿足,即边痛哭边跺脚,形容极度悲痛的状态。该词为联合式结构,由表示“哭喊”的“号”与“跳跃/跺脚”的“踊”组合而成。
2. 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古代典籍,例如:
3. 异写形式
部分文献中,“号踊”也写作“号踊”,二者含义相同。
4.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较少使用,多见于文言文或历史文本解读,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情感强度。
若需进一步考证文献原文,可参考《后汉书》《水经注》等古籍。
败遁宝秘罢职编述彼弃我取成月成兆才嗔恨迟命冲谧种姓穿接春畦黨俠登相法令弓脚公卿苟存官会桂薪海堧还姓汉镜憨状可掬宦侣积膘及晬居势来得冷地俚謡论刺緑幺敏晤捏两把汗泥溺泥岩篷车嚬顣披子潜升晴窗秋荼企踵仁人若敖鬼诗垒石染肆鬯四界宿将逃反铁蓦生土星瓦鸡晚筀午正蚬木夏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