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号踊 ”。
亦作“ 号踊 ”。号哭顿足。《后汉书·鲁恭传》:“父某, 建武 初,为 武陵 太守,卒官。时 恭 年十二,弟 丕 七岁,昼夜号踊不絶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南有《曹娥碑》。 娥 父 盱 迎涛溺死。 娥 时年十四,哀父尸不得,乃号踊江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宾客弔省,号踊哀絶。”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十:“ 魏 军南伐, 朱修之 守 滑臺 ,城不下,其母悲忧,乳汁惊出,乃号踊,告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时,今忽其不免。’是日城陷。”
“号踊”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1. 基本释义
“号踊”读作hào yǒng,意为号哭顿足,即边痛哭边跺脚,形容极度悲痛的状态。该词为联合式结构,由表示“哭喊”的“号”与“跳跃/跺脚”的“踊”组合而成。
2. 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古代典籍,例如:
3. 异写形式
部分文献中,“号踊”也写作“号踊”,二者含义相同。
4.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较少使用,多见于文言文或历史文本解读,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情感强度。
若需进一步考证文献原文,可参考《后汉书》《水经注》等古籍。
号踊(hào yǒng)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号”是由口部和号字旁构成,表示喊叫;“踊”是由足字旁和勇字旁构成,表示舞蹈。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舞蹈呼唤。
号踊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号:由“口”部和号字旁构成,总计5画。
踊:由“足”字旁和“勇”字旁构成,总计14画。
号踊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舞蹈活动。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较长的历史,并经常出现在节庆活动或庆典仪式上。
在繁体字中,号踊的写法为「號踊」。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不过对于号踊这个词来说,它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太大变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号踊的例句:
1. 每年的农历新年期间,人们会集聚在一起,以号踊的形式迎接新的一年。
2. 古代的宫廷舞会上,舞姿优美的宫女们以号踊的方式欢庆。
3. 在传统的祭祀仪式中,舞者们通过号踊来呼唤神灵的降临。
号踊这个词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新的词汇,例如:
1. 舞蹈:与号踊意思相近,都指舞蹈表演的意思。
2. 舞姿:强调舞蹈中的动作和姿态。
3. 舞曲:指用来伴奏或伴随舞蹈表演的音乐。
反义词方面,可以考虑无舞或静止等词语,它们与舞蹈和动作相对立。
腷腷膊膊不谐藏畜朝开暮落花陈遵辖吃不消出布黜免触痛跐牙儿怱明葱芊村际戴绿帽子大迁等价交换灯语点钢额征法坛嗝嗝关升官庾昏倦护痛檟楚戬谷焦辣辣搅扰及夫金盖警司莲花幕列姑射蛚蛬龙门点额脉散柅杜弄珠且慢日旰不食缮治声家绳纠生稊省掾诗席手气抒心松羔损短踏轮推拿拓开土长根生望表雾锁烟迷现存相难消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