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史馆。《新唐书·刘子玄传》:“史局深籍禁门,所以杜颜面,防请謁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累朝史局,鸿鉅肩摩。” 清 陈康琪 《郎潜纪闻》卷七:“史局初开,詔徵前 明 李映碧 侍御。”参见“ 史馆 ”。
"史局"是中国古代负责编修史书的专职机构,亦称"史馆"或"史院"。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史局置史官,掌修国史"(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其核心职能包括三个方面:
一、制度沿革
史局制度始于东汉兰台,至唐代正式设立史馆,《唐六典》规定史官需"掌修国史,不虚美,不隐恶"(来源:《历代职官表》)。宋代改称"国史院",明清时期并入翰林院,形成"翰林院掌院学士兼领史局"的格局(来源:《明史·职官志》)。
二、运作机制
史局采用"实录体"编纂模式,以帝王起居注、时政记为基础史料,按年月日编次。如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述:"史局之制,必据事直书,而后可以传信"(来源:《文史通义》)。编修流程需经过考订、纂修、审核三阶段,最终成书须呈皇帝御览。
三、学术影响
史局保存了《二十四史》中十七部正史,其编修规范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为"史家之准绳"(来源:《四库全书总目》)。该制度确立的官方修史传统,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提供了系统性文献保障。
现代语境中,"史局"一词可引申为具有权威性的历史研究机构,但其核心语义仍保留"国家主导的史学编纂体系"这一内涵(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版)。
“史局”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史局”即史馆,是古代负责编修史书的官方机构。其名称由“史”(历史记载)和“局”(部门、机构)组成,字面含义为“编纂历史的部门”。
史局的设立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历史记载的重视,其运作模式对研究古代官僚制度、史学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史局的运作或相关人物,可参考《新唐书》《少室山房笔丛》等文献来源。
爱物儿败材伤锦白芨浆包封泊隆通长虹成千成万宠辱若惊啜醋丹渥到口盗马调阴阳笃深反善旛帜飞地風華正茂高斋学士管葛贯心罕毕花海建安体舰载机径行直遂禁抑九成宫举首奋臂苛察酷寒亏蟾困逼困兽犹斗涝朝老成持重灵宝凌牿临难不恐木棦拟正盘头偏辟起办轻赋薄敛弃易求难铨次涩难商弦少气无力书虫肃队琐尾流离太阳年田卒提名道姓五綦雺塞晓旨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