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朝考的意思、朝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朝考的解释

清 代科举制度。凡新科进士引见前,由皇帝再考试一次,称朝考。朝考后授官,前列者为庶吉士,次者分别为主事、中书、知县等。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沉筠钱金甫》:“以 雍正 癸卯科,新进士引见前,先行考试,是为朝考之始。”参阅《清文献通考·选举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朝考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的专有名词,指新科进士在殿试后由皇帝或朝廷主持的选拔性考试,旨在确定最终官职分配。其核心含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

朝考指清代进士经殿试取得出身资格后,由礼部奏请皇帝再试于保和殿,以确定授予官职的考试。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此考试为科举最终环节,成绩结合殿试名次决定进士授职等级,如翰林院庶吉士、六部主事、地方知县等。


二、历史制度背景

  1. 设立时间

    朝考始于雍正元年(1723年),定制于乾隆时期,延续至清末科举废除(1905年)。

    ——《清史稿·选举志》

  2. 考试内容与形式

    • 科目:以论、疏、诗赋为主,考察实务能力与文采。
    • 地点:紫禁城保和殿,由皇帝钦派阅卷大臣评定等级。
    • 结果:成绩分三等,结合殿试排名分配官职(如一等者多入翰林院)。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商衍鎏著,中华书局,1958年


三、与殿试的区别

项目 殿试 朝考
性质 确定进士排名(三甲) 官职分配考试
时间 会试后一月 殿试传胪后三日
主导方 皇帝亲策(名义上) 朝廷大臣主持

四、文化影响

朝考是清代精英选拔的关键机制,直接关联“点翰林”的传统。通过者进入翰林院深造,成为高级官僚储备人才,如曾国藩、李鸿章均经此途入仕。

——参考《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刘海峰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结论:朝考作为清代科举终环考试,本质是官职资格评定制度,其设计反映了朝廷对人才实务能力的重视,亦是中央集权下官僚选拔体系的典型体现。

网络扩展解释

“朝考”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分别解析如下:

一、作为成语的“朝考”

基本含义:原指早晨举行的考试,后引申为形容突如其来的考试或突发事件,强调缺乏准备时间()。

二、作为清代科举制度的“朝考”

历史背景:始于雍正时期,是新科进士在殿试后、正式授职前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终考试()。

补充说明

两种含义发音均为“cháo kǎo”,但语境不同。历史制度中的“朝考”现已废止,而作为成语的用法在现代口语中仍偶有出现。若需进一步了解清代科举流程,可参考《清文献通考》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暧昧不明百老汇办东本宅不仁猜虞潮润嗔心传写淳静跌坡敦嘱釜甗官杀阖椟黑分戽斗介士泾浊渭清金吾将军稷下学士蟨鼠郡城罝罤看镜靠实科役枯槁客烂若厉疾陇道昧心蒙晦面刺鸣毂暮老木李黏黏搭搭槃散求助弃业变产圈点驱率仁勇闰日三尺童子蛇蜕师老兵疲识器书板水画素飧挺胸突肚推咎图墓翫弄玩意账仙缘小淘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