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介士的意思、介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介士的解释

(1).武士。《韩非子·显学》:“国平则养儒侠,难至则用介士。” 梁启雄 浅解:“介士,即甲士、兵士。”《汉书·张汤传》:“天子赠印綬,送以轻车介士,諡曰 敬侯 。” 清 陈梦雷 《解介士传》:“会 吴王夫差 将修怨於 越 ,下令国中募介士,无应者。”

(2).耿介正直的人。《汉书·邹阳传》“是以 申徒狄 蹈 雍 之河” 颜师古 注引 汉 服虔 曰:“﹝ 申徒狄 ﹞ 殷 之末世介士也。” 明 方孝孺 《题杨先生墓志铭后》:“古所谓介士幽人拔流俗者,其 白鹿子 之谓邪!” 清 钮琇 《觚賸·石言》:“瑕不掩瑜,贋不乱真,介士之别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介士是汉语古语词,主要包含两个义项:

一、指武士或甲士。古代"介"通"甲",特指披甲胄的兵士。《汉语大词典》引《韩非子·显学》:"国平则养儒侠,难至则用介士。"《汉书·张耳传》颜师古注:"介,甲也,言被甲之兵士也。"此义项可追溯至先秦典籍,体现古代军事制度中的武装力量分类。

二、指耿直之士。取"介"字"耿介"之义,《辞源》释为"操守清高之人",如《汉书·邹阳传》"介士不拜"即言正直之士不轻易屈膝。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考订:"介士犹言耿介之士。"此用法常见于史传文学,多用于褒扬人物气节。

(参考资料来源:汉典网《汉语大词典》条目、国学大师《辞源》电子版)

网络扩展解释

“介士”一词在汉语中有以下两个主要含义,结合文献和词源分析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武士/甲士(军事语境)

    • 本义指身披铠甲的士兵。《韩非子·显学》记载:"国平则养儒侠,难至则用介士",这里的"介士"即指国家危难时征召的披甲战士。
    • 词源依据:"介"本指铠甲(《说文解字》注"介,甲也"),引申为武装人员。如《史记》中"介胄之士"即全副武装的军人。
  2. 耿介之士(道德评价)

    • 指坚守原则、正直不屈的人。《汉书·邹阳传》颜师古注:"殷之末世介士也",以"介士"形容商朝末年保持气节的忠臣。
    • 词义演变:因铠甲有"防护、隔离"属性,引申为保持道德操守不被外界腐蚀的品格象征。

二、特殊用法 在部分文献中,该词被借作螃蟹别称(如"横行介士"),此用法属于文学拟人手法,非本义。

注:建议优先参考《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注》等权威工具书获取更系统的释义演变脉络。

别人正在浏览...

班指保和宝界保林报李投桃犇亡蔽茂冰场偪拶草草收兵谗欺尘饭涂羹鸱鸠弛维出资赐官辞藻翠瓦摧折豪强地门锭子油翻过儿肺石高胜格范宫叶杭杭坏冶江次劫初铃激感棘棘筋骨人纪念禁甬久怀苦主炼格鍊冶离离蔚蔚陵诮龙雨买认末庭铺潦青絇穹阶髯髯三寸弓蛥蚗生灵神火沈垽受礼泰吕体膨胀托褾乡耆消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