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iling bucket] 形状似斗,用于汲水灌田的老式农具
一种取水灌田用的旧式农具。用竹篾、藤条等编成。略似斗,两边有绳,使用时两人对站,拉绳汲水。亦有中间装把供一人使用的。 宋 陆游 《喜雨》诗:“水车罢踏戽斗藏,家家买酒歌时康。”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十七:“戽斗,挹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控以双綆,两人挈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龙船﹞顺流而折,谓‘打招’。一招水如溅珠,中置戽斗戽水。”
戽斗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述:
戽斗(hù dǒu)指一种传统农用灌溉工具,由柳条、竹篾或木板制成,形状似斗,两侧系有长绳。使用时两人对立协作,双手拉绳使斗舀水,用于从低处河道、水塘向高处农田提水灌溉。该工具在缺乏机械动力的古代农业社会中广泛应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传统戽斗多采用轻便耐水的材质(如竹木),斗身呈梯形容器,口宽底窄,容量约5-10升。两侧绳索长度需根据提水高度调整,操作时依靠人力协调发力。
使用者通过同步拉动绳索,利用惯性将水“甩”至高处田垄。其效率受限于人力与地形,适用于小规模农田,常见于江南丘陵地带。
在闽南语等方言中,“戽斗”亦形容人下巴向前突出的面部特征(俗称“地包天”),此用法源于戽斗器具前倾的造型类比,属民间形象化表达。
明代《农政全书·水利》载:“戽斗者,挹水器也……以柳为筐,系绳于斗,两人对揖而汲之”,印证其作为农业水利工具的核心功能。
随着水泵普及,戽斗已退出日常农业生产,但作为农耕文化遗产,仍见于民俗博物馆(如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及传统农事体验活动中,象征人与自然协作的生存智慧。
参考资料来源:
“戽斗”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释:
一、农具定义
戽斗是中国传统灌溉农具,主要用于低水位区域的汲水灌溉。其结构特点包括:
二、引申含义
在方言或非正式语境中,戽斗被借喻形容下颚前突的面部特征(俗称“地包天”),如台湾艺人陈为民的下巴形态常被举例。该用法带有口语化色彩,非专业医学术语。
补充说明
苞藏祸心北辙南辕步士沧海珠畅通无阻诚鲠持筹揣料赐遣葱郁打典丹居弹治冬笋翻叛发癣浮秽感触高级语言公设龟甲屏风晷漏滚牌古直喝骂横锯面胡掖蹇谔之风角妙解运狂丝枯草死骨狼亢老夫灵囿离乡免粟愍凶娜娜辟咡裒敛耆俊青黛蛾清风亮节染手刹寺蛇年射隼霜锐叔均死魄岁纪随脚橚爽天陈涕泪交零罔沕围岩献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