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迅猛。《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征鸟厉疾。” 孔颖达 疏:“厉,严猛;疾,捷速也。”《韩诗外传》卷二:“国无道,则飘风厉疾,暴雨折木。” 唐 无名氏 《霜隼下晴皋》诗:“稜稜方厉疾,肃肃自纵横。掠地秋毫逈,投身逸翮轻。”
(2).灾疫。《逸周书·时训》:“半夏不生,民多厉疾。”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下》:“圣王在上,则使民有时,而用之有节,则6*民无厉疾。”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圣王在上位,则6*民无厉疾,民免於四死而得四生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厉疾汉语 快速查询。
厉疾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指瘟疫或恶性传染病。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的疫病,强调其迅猛、凶险的特性。
例证:《周礼·天官·疾医》载:“四时皆有厉疾。”郑玄注:“厉疾,气不和之疾。”此处指季节性爆发的恶性疫病。
二字组合凸显疾病“暴烈迅猛”的特征。
先秦至汉代文献中常见,如《吕氏春秋·季春纪》载“行秋令则民多厉疾”,指反常气候引发的瘟疫。唐宋后逐渐被“瘟疫”“疫疠”等词替代。
现代汉语虽少用,但在研究古籍、中医文献或历史疫情时仍具学术价值。部分方言区(如吴语)保留“厉疾病”等说法,特指传染性重症。
权威参考文献:
“厉疾”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指迅速而猛烈,常用于描述自然现象或动作的剧烈程度。例如:
指严重的瘟疫或灾病,多与民生相关。例如: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礼记》《逸周书》等古籍原文。
奥德修斯板刺贬忽匾式蔽日敞车昌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痴儿騃子楚舞吴歌楚云湘雨大妃荡失抵命觝巇二刘覆盆之冤钩稽乖殊关戍股掌骇人闻见寒草合络呼和浩特狐假鸱张火种豭貜羁迟兢惶兢恪进旨讥排悸心苦迭打苦饥来踪去迹兰桂凛凓闾肆门生故吏泼毛团溥天率土趫悍轻单穷妙秋液劝赏荣期容声桑枲三香嘶竭通俗读物蓊荟无襦想望风褱相形现世报哮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