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毂的意思、鸣毂的详细解释
鸣毂的解释
车毂发出刺耳的声音。语本 汉 刘向 《说苑·立节》:“ 雍门子狄 对曰:臣闻之,昔者王田於囿,左轂鸣,车右请死之。而王曰:‘子何为死?’车右对曰:‘为其鸣吾君也。’王曰:‘左轂鸣者,工师之罪也,子何事之有焉?’车右曰:‘臣不见工师之乘,而见其鸣吾君也。’遂刎颈而死。”后用为效死报君的典实。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故车右伏剑於鸣轂, 雍门 刎首於 齐 境。”
词语分解
- 鸣的解释 鸣 (鳴) í 鸟兽或昆虫叫:鸣啭。鸣唱。鸣叫。鸣禽。鸟鸣。 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鸣响。鸣奏。孤掌难鸣。 声明,发表意见、情感:鸣谢。鸣冤。百家争鸣。 闻名,著称:“以文鸣江东”。 笔画数:; 部
- 毂的解释 毂 (轂) ǔ 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借指车轮或车:毂下(辇毂之下,借指京城)。毂击肩摩(形容车马行人众多,来往十分拥挤)。 笔画数:; 部首: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鸣毂”是一个源自古代中国历史典故的词语,属于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车驾出行时的惊险事件相关。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一、 字义解析
- 鸣 (míng): 本义指鸟兽或昆虫叫,引申为发出声响、使发声、表达等。在此词中意为“发出碰撞的声响”。
- 毂 (gǔ): 指车轮的中心部分,即车轴穿入的圆木,外承辐条,内贯车轴。是古代车驾的关键部件。代指车轮或车驾本身。
二、 词语本义
“鸣毂”字面意思是车轮的毂发出碰撞的声响。但这并非指正常行驶的声音,而是特指一种惊险的事故或意外。
三、 历史典故与引申义
“鸣毂”一词的典故直接来源于西汉时期的一次著名事件:
- 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出行经过中渭桥时,有一人突然从桥下跑出,惊动了皇帝车驾的马匹(“乘舆马惊”)。文帝的侍卫(当时任骑郎的)张释之追捕此人并交给廷尉(最高司法官)处理。廷尉依法判处此人罚金。文帝认为处罚过轻,张释之据理力争,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终说服了文帝。
- 东汉班固在《汉书·张释之传》中记载此事时,描述为“乘舆马惊,触柱折毂”(皇帝车驾的马匹受惊,撞到柱子导致车毂折断)。这里的“折毂”就是车毂断裂。
- 后世文人常用“触柱折毂”或简化的“鸣毂”来指代这次事件。因此,“鸣毂”引申为:
- 指代车驾出行时遭遇的意外惊险事件,特别是冲撞、翻车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事故。
- 象征路途艰险或仕途风波。因为此事涉及皇帝安危和官员执法,故也常被用来隐喻官场风险或人生旅途中的挫折。
四、 现代用法
“鸣毂”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属于非常书面化且带有浓厚历史色彩的词语。它主要出现在:
- 历史文献或相关研究:指代汉文帝时的具体事件。
- 古典文学赏析或引用:文人诗词中可能用此典故来暗示旅途风险或仕途坎坷。
- 成语或典故类辞书:作为特定历史典故的浓缩表达。
“鸣毂”一词源于《汉书》记载的汉文帝车驾受惊撞柱导致车毂折断的历史事件(“触柱折毂”)。其核心含义是指车驾出行时遭遇的惊险碰撞事故,并由此引申为路途艰险或仕途风波的象征。它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古语词,在现代日常语言中已基本不用。
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 (许慎著) - 对“鸣”、“毂”字的本义解释具有权威性。
-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司马迁著) - 记载了事件的原貌(乘舆马惊)。
- 《汉书·张释之传》 (班固著) - 明确记载了“乘舆马惊,触柱折毂”,是“鸣毂”典故的直接来源。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 对“毂”的解释及对相关典故的收录。
- 《汉语大词典》 - 收录“鸣毂”词条,释义包含其典故来源和引申义。
网络扩展解释
“鸣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典故如下:
词义解释
- 字面义:指车毂(车轮中心的圆木部件)发出刺耳的声音。
- 引申义:后用作臣子效死报君的典故,象征对君主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典故出处
源自汉代刘向《说苑·立节》中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君主田猎时,车左轮毂突然发出异响。随行的车右(护卫)认为这是对君主不敬的征兆,主动请求以死谢罪。齐王认为责任在工匠,但车右坚持“见其鸣吾君”而自刎,以此表达对君主的忠诚。
后世引用
三国时期曹植在《求自试表》中化用此典:“故车右伏剑於鸣轂,雍门刎首於齐境”,借以表达自己愿为国效力的决心。
读音注意
- “毂”的发音:此处应读作gū(而非gǔ),与“车轮转动声”相关。
别人正在浏览...
卞急别堡碧霄路澄辉笞鞭传诏储材大坝防除甘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耕根车垢秽乖子故客故里寒雁洪造花池坏隤骄稚讥毁矜饰九回曲酒盂遽色开小竈阑楯廉棱莲宇莅国龙服磨佗内幸溺尿跑船让坐儒门润滋滋上服芟薙山庄十八姨饰厉收什双子座睡寐书令史私慕谇呓速急逃越万事亨通宛潬惟惟无憾遐邦厢兵显迹箫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