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素飱 ”。谓无功受禄,不劳而食。《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毛 传:“熟食曰飧。” 陆德明 释文:“飧,素门反。《字林》云:水浇饭也。”《三国志·蜀志·郤正传》:“虽时献一策,偶进一言,释彼官责,慰此素飱。” 宋 苏轼 《辞免起居舍人第一状》:“愿回虚授之恩,庶免素飱之愧。” 明 张居正 《考满谢手敕加恩疏》:“不稼不耕,久已被素飱之刺;非勋非戚,乃冒膺詔禄之恩。”
素飧(sù sūn)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无功受禄”或“白吃饭不做事”,带有贬义色彩。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详细解析:
本义
“素”指空、白,“飧”指晚饭或熟食,合指“白吃晚饭”,引申为不劳而食。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指出,“素飧”同“素餐”,源自《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文献依据:朱熹《诗集传》注:“素飧,犹素食,谓无功而食禄也。”
引申义
例:汉代王充《论衡·量知》:“素飧之吏,不能治者,三也。”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释义为“居位食禄而不理事”。
《诗经·伐檀》(核心出处)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解读:讽刺统治者不劳而获,强调君子不应空享俸禄。
参考:中华书局《诗经注析》。
汉代典籍
《盐铁论·散不足》批评官员:“百姓或无斗筲之储,官奴累百金;黎民或糟糠不接,而禽兽食梁肉……此素飧之咎也。”
来源:王利器《盐铁论校注》。
“素飧”释义为“谓无功受禄,不劳而食”,并引《伐檀》及王充《论衡》为证。
链接:汉语大词典在线版(需订阅访问)。
强调其与“素餐”互通,均指“不劳而食”,属书面语用法。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第三版。
该词现代已罕用,多被“素餐”替代,但古文献研究中仍需区分字形。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注:“‘飧’与‘餐’义同,然‘飧’特指夕食,更强调坐享其成。”
权威参考来源:
“素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献,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属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学术讨论或引用古籍时。其核心意义与“尸位素餐”相近,但更强调“受禄”与“无劳”的对比。
“素飧”通过古典文献传递了古代社会对公平劳动的价值观,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批判或自谦的用法。
白面郎叭啦变声膘壮壁饰步弓不资长决掣鲸驰志伊吾祠典带携灯楼动步蠹怪恶语伤人贩贴分弦福慧干霍乱高底管自孤藏衮衣綉裳国际歌还车解聘急公济国卙卙旌栧老牧凉津津吏势柳圈流韵轮放绿藻栖薄痊差辱国丧师三变摄服生致深迂诗力疏朗贪赖铁菱角投缘拓羯拖油瓶王莽挝阖屋上乌下剂象为显密献纳臣嚣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