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乡祀的意思、乡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乡祀的解释

明 清 时,乡里中德行优异者死后由乡人公举,请准祭祀于乡贤祠,谓之“乡祀”。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果报·戮子》:“ 嘉靖 末年, 新郑 故都御史 高捷 ,有子不才,屡戒不悛,因手刃之。中丞殁后,其后公举乡贤,物论僉谓无忝此典,独 河南 提学副使 杨本菴 力持之,则专指杀子一事,极詆其忍薄,乡祀事遂终不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乡祀是中国古代社会以地方性祭祀为核心的礼仪活动,其核心含义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通过仪式化的行为对神灵、祖先或乡贤进行祭拜。该词汇由"乡"(基层行政单位)与"祀"(祭祀行为)复合构成,承载着农耕文明时期的地缘信仰体系。

从祭祀对象维度分析,乡祀主要包含三个层级:①自然神灵祭祀,如《周礼》记载的"社稷之祀",特指对土地神与谷神的集体祭拜;②宗族祖先祭祀,以《礼记·祭法》"大夫立三祀"为制度基础,形成以祠堂为中心的家族祭祀体系;③乡贤崇祀,明清时期发展为对本地忠孝节义人物的纪念仪式,如方志记载的乡贤祠祭典。

仪式形态方面,乡祀包含周期性年度祭祀(如春秋二祭)与事件性临时祭祀(如禳灾祈雨)。《大明会典》规定"每岁仲春、秋月上戊日致祭",展现其制度化的时间特征。祭品规格依据《仪礼》"少牢馈食礼"形成三牲、五谷、酒醴的供奉体系,清代地方志中常见"羊一豕一,帛三爵三"的祭器记录。

该仪式具有双重文化功能:在信仰层面维系天人沟通的宇宙观,如《白虎通义》所述"祀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在社会治理层面,《汉书·郊祀志》强调"为民立祀"的教化作用,通过集体仪式强化乡土认同。现代民俗学研究证实,乡祀遗存仍可见于部分地区的社火、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网络扩展解释

“乡祀”是明清时期的一种地方性祭祀制度,主要用于纪念乡里中德行优异者。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乡里中德高望重的人去世后,由民众共同推举,经官方批准后将其供奉于乡贤祠接受祭祀。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对道德楷模的尊崇,也带有教化乡民、弘扬伦理的作用。

  2. 历史背景与操作流程

    • 选拔标准:需满足“德行优异”条件,如廉洁、孝悌、学识等,且需通过乡人公议推举。
    • 官方介入:最终需上报官府批准,例如明代案例中,提学副使曾因候选人“杀子”行为否决其乡祀资格。
    • 社会功能:既是宗教活动(祭祀祖先神灵),也是凝聚社区、传承文化的社会仪式。
  3. 文化意义
    乡祀反映了古代“崇德报功”的思想,通过祭祀将道德典范神圣化,成为地方伦理教化的载体。其仪式过程强化了宗族纽带,也维系了儒家价值观在基层的传播。

  4. 发音与用例
    发音为xiāng sì,明代文献《野获编》中记载了因道德争议被取消乡祀资格的具体案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乡贤祠的建制或具体祭祀仪式,可参考地方志等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碍上碍下案摩报李投桃倍偿变天账侪偶翠旗蹉踬挡寒动搈都句讹滥二嬴房产繁音促节峯腹分司甘蓝关鏁过化汉族核讹诈和风细雨红华魂牵梦萦僭言焦乱解帖局守六铢钱龙忌买骏骨擟拘鸣珰铭骨末员囊涩南柯槃都丞峭涩翘足可待七辅起繇欺羽肉猪善交升魄士议手边说法私侍宋家香送审锁扃铁牌望色乌柏五运六气香腻鸂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