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骨的意思、铭骨的详细解释
铭骨的解释
铭刻在骨。形容永记不忘。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君王早朝宴罢,切齿铭骨。” 唐 李白 《古风》之五:“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 宋 苏辙 《代龚谏议谢知青州帅表》:“恩深不报,期铭骨以终身。”
词语分解
- 铭的解释 铭 (銘) í 铸、刻或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迹或警诫自己的文字:铭刻。铭文。铭志。墓志铭。座右铭。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永志不忘:铭记。铭心。铭骨。铭诸肺腑(喻永记)。 中国古代用于铭刻的文字逐
- 骨的解释 骨 ǔ 人和脊惟动物身体里面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胳(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刵 )。 像骨的东
专业解析
“铭骨”为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刻骨方式实现深刻记忆或永志不忘的心理状态。从构词法分析,“铭”本义为在金属器物刻写文字(《说文解字》载“铭,记也,从金名声”),后引申为深切记住;“骨”作为人体支撑结构,象征记忆的深刻程度。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该词呈现三层递进内涵:
- 物理层面的刻写行为:古时确有将文字刻于骨甲的记录方式,如甲骨文即为早期铭骨实践的实证(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 情感维度的铭记状态:唐代李商隐《为汝南公华州贺赦表》中“铭骨铭心,毕飞沉而相感”的用例,展现其情感升华的文学表达(据中华书局《全唐文》卷772)。
- 道德范畴的警醒功能:《旧唐书·刘洎传》载“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虽未直用“铭骨”却暗含此概念的警示意义。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多作“刻骨铭心”的缩略表达,强调记忆的不可磨灭性。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单独收录此词条,但在“铭刻”词项释义中明确指出其“比喻牢记于心”的引申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铭骨”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míng gǔ,其核心含义是将某事深刻铭记于心,如同刻在骨头上一般永志不忘。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字面解析:由“铭”(刻写、铭记)和“骨”(骨髓、深入本质)组成,比喻记忆深入骨髓,无法磨灭。
- 引申义:形容对某段经历、教训或恩情印象极深,终生难忘。
二、典故与用法
-
文献出处:
- 最早见于汉代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君王早朝晏罢,切齿铭骨。” 描述勾践复国前将仇恨铭记于心的状态。
- 唐代李白《古风》诗:“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 表达对教诲的深刻记忆。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强调重大教训、恩情或仇恨 的不可遗忘性。例如:“这场失败让他铭骨难忘,从此奋发图强。”
三、近义与关联表达
- 近义词:刻骨铭心、铭心刻骨、没齿不忘。
- 反义词: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四、权威来源说明
以上解释综合了汉典、查字典等权威释义(),并参考了古代文献用例。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完整出处,可查阅相关古籍或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变法蔽固不差似不着家财运梴梴怅悒蝉鸟纯风翠妫挫枯单行綫大秦君妒妇津度料凡例風品風壤奋懑扶育棺尸榖桑骄卤秔粮鳞彩柳毅传书鸾媒篾索詺侮逆孽溺女赔损绮绘秋娥求福栖置日佣荣仕弱子赛场哨军稍侵少爷社鸣饰边试图石菑衰瘵顺躔填坟迢越铜点推雪婉和蚊市无大不大无复误事巷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