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鸂鶆 ”。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 唐 温庭筠 《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韵》:“溟渚藏鸂鶒,幽屏卧鷓鴣。” 顾嗣立 补注:“《临海异物志》:鸂鶒,水鸟,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中溪中无毒气。”
“鸂鶒”(xī chì)是古代文献中对一种水鸟的称呼,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鸂鶒是一种体型较小的水禽,外形类似鸳鸯,羽毛色彩艳丽,常见于湖泊、溪流等水域。其名称源于象声词,模拟其鸣叫声,或因其羽毛纹理细密如“鶒”(chì,指一种纹理细密的丝织品)而得名。
生物特征与文化象征
鸂鶒常成对活动,被视为忠贞爱情的象征,类似鸳鸯。例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其“形小如鸭,毛有五采”,而杜甫诗句“鸂鶒胶胶塘水满”则描绘了其栖息环境。古人因其美丽羽毛,常将其形象用于工艺品或服饰纹样。
文学与诗词意象
在诗词中,鸂鶒多用于渲染自然景致或隐喻情感。如唐代诗人李峤的“飞丝惹绿尘,鸂鶒恋波暖”,以鸂鶒的依水特性烘托春日意境;宋代词人亦借其双栖特性表达相思之情。
别名与辨析
鸂鶒在不同地区或文献中又称“紫鸳鸯”“溪鸭”等,需注意与普通鸳鸯(属鸭科)的区别:鸂鶒属䴙䴘科,体型更小,擅长潜水,而鸳鸯属鸭科,栖居习性略有差异。
若需更详尽的生物学分类或古籍考证,建议查阅《中国动物志》或《古代名物考》等专业资料。
《鸂鶒》(xī jì)是一个汉字词,指的是一种水鸟,也称为鸥。
《鸂鶒》的部首拆分为鸟字边悉,共计19个笔画。
《鸂鶒》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尔雅·释鸟》一书中,现代汉语中的“鸥”字则是这个词的简化和形声合成了。繁体字“鷗”保留了原始意义,用于正式场合,如文献、古籍、印章等。
在古时候,“鸂鶒”这个词的字形并不统一,常见的写法包括:鸺、鸺鹠、鸤、鹆、鵼等。
1. 湖边留下了一群白色的鸂鶒。
2. 我喜欢看鸂鶒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鸂鶒的常见组词有:鸂鶒群、鸂鶒鸣。
鸂鶒的近义词有:海鸥、鸥鸟。
鸂鶒的反义词是陆地上的鸟类,如鸽子、麻雀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