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辈;同类的人。《明史·文苑传二·程敏政》:“ 敏政 ,名臣子,才高负文学,常俯视儕偶,颇为人所疾。” 清 叶燮 《原诗·内篇上》:“ 鲍照 之才,逈出儕偶,而 杜甫 称其俊逸。” 清 姚鼐 《赠钱献之序》:“ 汉 儒承 秦 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授,儕偶怨怒嫉妒,不相通晓。”
(2).伙伴;伴侣。《明史·萧廪传》:“境内回回部常羣行拾麦穗……令拾麦毋带兵器,儕偶不得至十人。”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五》:“或以不平而厌世,远离人羣,寧与天地为儕偶,如 哈洛尔特 。”
“侪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两个角度解释:
同辈或同类的人
指与自己地位、身份相近的群体。例如《明史》中提到程敏政“俯视儕偶”,意为他才华出众,在同辈中显得突出。清代叶燮也以“儕偶”指代同一类人,强调鲍照的才华超越同辈。
伙伴或伴侣
可引申为共同行动的伙伴,甚至配偶。《明史·萧廪传》中记载“侪偶不得至十人”,即限制同行伴侣的数量。此外,“侪”本身有“同类”之意,“偶”则指成对或伴侣,组合后更侧重人际关系的联结。
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历史文献。若需更详细的古文用例,可参考《明史》等文献原文。
侪偶(chái ǒu)是一个汉语词汇,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伙伴关系或伴侣关系。它强调了亲近、友好和互相支持的关系。可以用于形容朋友、同伴、夫妻等关系。
拆分部首和笔画:侪偶的拆分部首是人(亻)和殳(古代兵器的一种),共有11个笔画。
来源:侪偶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经典文献,例如《诗经》和《论语》等。它体现了古代人们重视友谊和伴侣关系的价值观。
繁体:侪偶的繁体写法为「儕偶」。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侪偶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传世文献中能找到的一种古汉字写法为「侪偶」,即现代所使用的写法。
例句:1. 我们是最好的侪偶,互相支持,共同成长。
2. 他们夫妻俩真是侪偶中的典范。
侪亲(亲近的朋友)、侪辈(同辈朋友)、伙侣(夫妻、情侣)。
近义词:朋友、同伴、伴侣、伙伴。
反义词:敌人、对手、陌生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