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现大洋的意思、现大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现大洋的解释

即现洋。 老舍 《茶馆》第二幕:“谁要钞票?要现大洋。”参见“ 现洋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现大洋”是汉语中对特定历史时期流通的银质货币的俗称,特指中国近代铸造并流通的银元。其详细释义如下:

  1. 基本定义

    “现大洋”指实际铸造、可手持使用的银质硬币,与纸币或记账单位相区别。“现”强调实物形态,“大洋”则是民间对大型银元的通称,因币面价值通常为一元而得名。其核心含义是具有实物形态的法定银本位货币,主要用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商品交易。

  2. 历史背景与货币属性

    作为中国货币体系从银两制向银元制过渡的产物,现大洋的典型代表包括:

    • 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袁大头):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后铸造,含银量89%,因成色统一、信誉稳定成为全国主流通货。
    • 孙中山像帆船银币(船洋):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政策推行后发行,进一步确立银元法定地位。

      这些银元具有法定面值(壹圆),可自由铸造、兑换,并取代传统银锭成为支付结算标准。

  3. 社会文化内涵

    “现大洋”在民间语境中承载双重象征:

    • 财富象征:因银材质本身的价值,成为硬通货的代名词,衍生出“响当当的大洋”等俗语,形容货真价实的财富。
    • 经济动荡的缩影:1935年法币改革后,银元退出流通,但物价飞涨时期民众仍倾向囤积现大洋保值,反映其对纸币体系的不信任。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现大洋”是民国时期对银元的俗称,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面值为一元的实体银质货币,与纸币相对。该词常见于20世纪上半叶的文献和口语中,强调银币的实物属性。例如老舍《茶馆》中“谁要钞票?要现大洋”的台词,反映了当时民众对银元硬通货的信任。

二、历史渊源

  1. 起源:源自清代对外国银币的称谓,如“洋钱”“番饼”等。最早可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外国银币的流入。
  2. 材质特征:特指含银量达90%的机制银币,与后期含银量降低的银元形成对比。

三、社会意义

在货币信用动荡时期(如法币贬值阶段),现大洋因具备贵金属价值,成为民间交易的首选支付方式,甚至出现拒收纸币的现象。

四、相关延伸

该词常与“现洋”混用,但严格来说,“现大洋”更强调银币的完整性和流通性,而“现洋”有时也指代银锭等其他银质货币形态。

如需了解不同历史时期银元的具体铸造特征,可参考钱币学专业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坌起表蕝並居不名一钱参战案成败利钝宠鹤愁沮捶鈎垂线足挫诎惮警大藏经的脰乌邓拓东幸度荒法炬凤凰窠丰屋蔀家服度服竟干旄感逆敢做敢当官法如炉鸿案鹿车花枝招飐户口册见许解劝机桥噘嘴俊节开科款浃款密辣手棱等登两嘿漏隙緑蛾梅槐面影幕南女曹儿颦顣轻轩权媢去归深呼吸水尾骕骦桃花源记涕霣土番五绔乌贼霄雿洗改